资源描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探讨最佳的光凝方式和时机。方法:对112例195眼(非增殖期60眼,增殖前期82眼,增殖期53眼)DR患者按病变程度分别行格子样视网膜光凝、局部视网膜光凝、次全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及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随访1年以上,对比分析光凝前后视力、眼底及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光凝治疗后173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8.71%,其中非增殖期58眼有效(96.67%),增殖前期75眼有效(91.46%),增殖
2、期43眼有效(81.13%)。治疗后55眼视力提高(28.20%),120眼视力不变(61.54%),20眼视力下降(10.25%)O结论:激光光凝术对治疗DR有显著疗效。应尽早发现、及时光凝以阻止病情发展,保护视功能。【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临床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致盲性眼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攀升,DR的发病率也随之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视功能和生存质量,DR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列入四大致盲眼病之一[1]。近30年来,大
3、量资料表明,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预防失明的有效手段,而且掌握激光治疗的方式和时机十分重要。现将本科近20年来经治的DR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112例的治疗情况分析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回顾1990年至2010年间确诊为DR,在我院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112例195眼,根据其眼底检查和FFA检查结果分为非增殖期(60眼)、增殖前期(82眼)和增殖期(53眼)。其中男性49例,女性6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6岁,平均58.3岁;病史最短3年,最长28年,平均14.9年;双眼83例,单眼29例。1.2检查方法治疗前作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
4、裂隙灯、眼底、眼压、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光凝后半月、1月、3月、6月、1年复查视力和眼底,3-6月复查FFAo1.3治疗方法使用日本NidekGYC-1000倍频532激光机、美国HGMM-5氮氟激光机或法国光太(BIV)VIRIDIS-LIET532激光机对DR患者进行光凝治疗。基本方法有局部融合性光凝、次全视网膜光凝(ndldPRP)、全视网膜光凝(PRP)、超全视网膜光凝(E-PRP)及格子样光凝,以上方法常可联合应用。一般采用光斑200-500nm,光凝后极部时宜选用较小光斑,周边部则用较大光斑,间距为0.5-1个光斑大小;
5、时间0.l-o.2S;能量先从较低的100mv逐渐加大至产生II级光斑为度,避免使用过强的能量加重网膜水肿,常用能量为150-300mv,若屈光介质混浊者(如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水肿等)应加大输出功率以获得有效的治疗反应。每1-2周做一次,共治疗2-5次,共击射1500-3000点(E-PRP时光斑数可达3000-6000,分5-8次完成)。黄斑区局灶性光凝和格子样光凝时间0.1S,光斑50-100nm,共50-200点。1.4疗效评估标准视力: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20.1者,每增加2行为提高,减少2行为降低,不足2行为不变;视力治疗后视
6、力提高者占28.20%,视力不变者占61.54%,视力下降者10.25%,说明光凝能有效地保存视力、预防失明,但并非所有病人都有效。治疗前应向病人说明DR对视力的危害、光凝的效果及副作用等,以争取病人的合作,并定期追踪眼底情况,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参考文献:[1]赵涛•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2009,28(32):72[2]胡琦,徐锦堂,崔浩•氫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2):95[3]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中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0-2329[4]孙心栓,王燕琪
7、,敖丽君等•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激光量和疗效的临床分析•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195[1]NeubauerAS,UlbigMW.Lasertreatmentindiabeticretinopathy[J]・0phthalmologica,2007,221:95-102[2]彭启隆.532nm激光治疗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2013,3,10(11):90-92[3]齐慧君,黎晓新•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预后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801-803[4]伟琼,吴海洋,刘燕•视网膜氫激光光凝
8、术联合安明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期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6,6:698-699[5]邹吉新,张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