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42978
大小:56.0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7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窦文曹长春(南京鼓楼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FI的:分析糖化血红蛋口检测对糖尿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共计120例。对照组为同期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共计120例。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口并分析糖化血红蛋口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片<6%组、6%≤糖化血红蛋白&It
2、;10%组、糖化血红蛋口≥10%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口.4%、29.5%、60.9%,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o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对于诊断糖尿病有较好的意义,而且糖化血红蛋白高低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关键词】糖化血红蛋口;糖尿病;血糖;并发症【屮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150-02糖尿病是由于朕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一类代谢性疾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达到8000多万。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屮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并与
3、血糖浓度成正比[1]。目前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口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可以看出糖化血红蛋口可作为监测血糖控制的指标Z—[2]。本文旨在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的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到2013年8月我院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定义为研究组,共计120例,纳入标准:(1)年龄大于60周岁;(2)糖尿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共计12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45.8±8.5)岁,男性78例,女性42例;对照
4、组平均年龄(44.9±7.9)岁,男性75例,女性45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清晨空腹采集5mL静脉血,放入离心机内,室温下3000转,离心10分钟后取下层血浆,使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用氧化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用日本东曹的G7及相应配套的试剂使用层析滤过法测定。1.3观察指标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其中糖尿病并发症主要观察项目有人血管、微血管受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5、、糖尿病性葡萄膜炎、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足等。1.4统计学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2.1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具体见表lo表1研究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比2.讨论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提出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治疗、预后非常重要⑶。
6、空腹血糖检查方便,价格低廉,但是空腹血糖仅能评价患者短期内血糖的控制水平,无法评价患者1〜3月内血糖控制的水平。而且空腹血糖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出120天内机体血糖水平,检测结果与空腹、胰岛素的使用等因素无相关性[4]。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1)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值相平行,短期内血糖的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迅速上升;(2)糖化血红蛋白高低不受进食的影响,患者可在任意吋间抽取糖化血红蛋白;(3)糖化血红蛋白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⑸。我国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提出,建议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7、控制在6.5%以下。当糖化血红蛋&≥8%吋,需要加强血糖控制。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糖化血红蛋白<6%组、6%≤糖化血红蛋白<10%组、糖化血红蛋白≥10%组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4%>29.5%、60.9%,结果有差异(P<0.05),可以看岀糖化血红蛋H控制的水平与糖尿病的预后,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总之,本次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对于诊断糖尿病有较好的意义,而且糖化血红蛋H可以观察糖尿病病情的变化,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之一。【参考文献】⑴余海峰•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
8、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3767-3768.[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