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39967
大小:63.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7
《浅议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摘要小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打击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那么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积极引导自我意识,自我防止消除不良心理;利用时机实施耐挫教育,提髙自我心理疏导能力;真心爱护尊重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走进学生心灵,耐心劝导改正错误。关键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策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080-02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阶段,其应该正常、健康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打击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
2、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长期累积,不能得到有效疏导与解决时,就会对其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甚至会危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心理障碍,性格变形,心灵扭曲,极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孤僻、懦弱、急躁、粗暴等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一、积极引导自我意识,自我防止消除不良心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不良心理,首先要提髙自我修养和自我意识水平,进而提高自我意识、体验和控制能力。其次要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解决问题,正确认识自己和人生。还要正确对待家长、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努力学
3、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当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发展、自我改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这是防止和消除不良心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二、利用时机实施耐挫教育,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挫折对学生来说是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帮助其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才能帮助其取得成功。耐挫力是人经得起挫折而免于行为失常或精神崩溃的能力。耐挫力高的人,能够从容地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因此,要提高小学生对抗挫折的应付能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一)要寻找时机,适时诱导。让学生明白挫折不可怕,挫折虽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
4、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二)要为其提供适度的挫折环境,教给其应付挫折的方法,让其在战胜挫折中取得经验,正确对待各种紧张的刺激,学会保持心理平衡。尤其在环境恶化时能“自我防御”,提高能力。(三)在遭受挫折时能主动与老师、家长、同学、坦率交谈,寻求必要帮助,树立自信。还要学会自我激励,多于积极性格人交往,多给自己良好心理暗示,经常给自己"打气”。主动寻找外界激励源,多看振奋人心的好书,多听积极报告或讲座,多听积极向上的好歌,不断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三、真心爱护尊重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籍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
5、上巨大的成功。”教师要真心爱护尊重学生,让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其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相处。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其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因素取决于其心态。我们要告诉学生“有时无法回避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法选择父母和老师,甚至无法选择生存环境,但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好的心态。”用阳光般的心态乐观面对每一天,那么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不良心理问题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四、走进学生心灵,耐心劝导改正错误师生之间的爱是双向的,伤害
6、也是双向的。教师要懂得耕耘、欣赏,教师如不理解、欣赏学生,那将无从施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学会宽容。绝不能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就全盘否定。教师“揪小辫子”“揭伤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最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对抗或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发现学生之美,赞扬学生之美,耐心地劝导学生改正错误。学校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要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心理素质,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大课堂,应
7、多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磨练。家长要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和社会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为学生健康心理成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总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负责,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叶奕乾,祝蓿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出版社,2005.[2]陈安福•学校管理心理学[M]•髙等教育出版社,2001.[3]林嵩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贺蕾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