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

ID:32932851

大小:68.3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17

上传者:U-991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_第1页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_第2页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_第3页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_第4页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表明,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脆弱性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资产价格波动主要通过信贷风险渠道、市场风险渠道、经纪业务收入渠道、为附属机构注资的风险渠道及'第二回合”渠道等传导渠道,影响到银行系统的稳定。发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和日本的银行危机证明,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确实会造成严重的银行问题,因此为维持银行系统的稳之,监管当局应该密切关注资产价格可能出现的剧烈下跌对银行部门可能产生的风险,并以相应的方法应对。关键词:资产价格波动,银行系统稳定,银行危机,传导渠道一、引言金融部门参与资产市场越来越深入,这暗示着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将对一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大影响。一条直接的渠道是通过非信贷资产的价值重估和从资产交易价值中所获得的经纪费用的变动影响收益。另一条稍微间接一点但却关键的渠道是通过家庭和企业净财富的变动来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因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影响家庭和企业借款人的清偿力,所以它们可能增加金融部门资产组合中不良贷款的比例,从而降低银行资本总量和削弱其贷款。特别是在资产价格整体下降时,这种效应可以通过贷款抵押物价值的下降而得到加强,因为银行通常在违约发生时可以通过出售抵押 物来补偿损失。但是金融机构在此时都力图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这些资产,因此对资产市场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面影响可能自我加强。这些效应的结合就可能产生一次“信贷紧缩”,进一步恶化由开始时资产价格下跌所引发的紧缩效应。本文主要探讨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文章首先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文献作一综述;其次再详细分析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影响银行系统稳定的传导渠道;然后再通过来自欧洲和亚洲的两个案例分析来证明资产价格波动确实可能导致银行危机的发生;文章最后是结论部分。二、理论回顾过去金融危机的证据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银行问题都是先由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所引起的(Kaminsky和Reinhart,1996;Herring和Wachter,1999)o虽然也有一些资产价格的迅速下降可能并不总会导致银行危机,而且银行危机可能在资产价格没有显著波动时发生。但事实上,资产价格与银行危机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献研究证明,银行作为关键的经济部门,如果它们低估了资产价格下降对它们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的话,将对一国宏观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银行监管部门要确保银行的稳定性就不能够忽视资产价格的波动。Fisher(1933)是第一个分析金融系统脆弱性对实体经济 影响的学者。他在分析了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认为,大萧条是金融市场运行失常的结果,同时出现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是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的根本原因。当经济中出现新兴产业、新型市场时,投资者会产生新的收益预期,从而积极举债。加之经济环境宽松,便会出现“过度负债”。如果过度负债状况被打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将陷入循环紧缩之中,直至最终爆发金融危机。所以,Fisher的学说被称为“负债一通货紧缩理论”。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许多学者指出资产价格和银行危机之间存在联系的根本原因是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助长了资产价格的节节攀升,从而提高了银行的信贷风险(Minsky,1972,1991;Kindleberger,1978;Eichengreen和Portes,1987;以及Alien和Gale,1998)。银行危机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先是居民和企业部门不断增加的风险,然后是银行部门越来越严重的金融脆弱性。因为金融市场波动大多与资金借贷有关,Minsky(1977)将资金借方的融资方式分成三种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比较偿债现金流与预期收入现金流。第一种融资类型是“套期保值融资”(Hedgedebt),这种融资方式下用以偿付债务的现金流量包括在生产所带来的现金收益之中,融资情况稳健。第二种类型为“投机型融资”(speculatordebt),这种情况下若将创造利润的生产带来的收益预期值折算成现值,则超 过用以偿债的现金流量;如果仅仅考察当时情况,则短期内的偿债现金流超出生产活动带来的收入现金流,融资的健全程度与金融市场的行情相关联。第三种类型是“蓬齐融资”(Ponzifinance),这种类型的融资其偿债现金流超出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收益,为了偿还债务,只能继续进一步增加债务。经济景气时期借款人的金融头寸从套期保值向投资性融资转移,普遍对未来持乐观预期,容易低估风险。这时,金融债务增多,资产价格暴涨。在景气崩溃及金融不缩水过程中,融资方式由套期保值向蓬齐融资转化,一些经济主体因负债过度而无力偿还本息,资金供给者在提供贷款时变得十分谨慎,使资金的流动与景气时期完全相反,社会普遍对收益预期持悲观态度,过高估计风险的借款人或贷款人增多。经济主体因资金缺乏而出售现有资产,导致资产价格急剧贬值,银行持有的抵押品价值也迅速下降,此时,很容易陷入银行危机当中。Kindleberger(l978)则把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宏观经济体系的外部冲击改变获利机会,使预期发生变化,部分经济主体开始大量投资。第二个阶段,经济活动达到顶峰,设备投资、金融投资一直持续扩张。第三个阶段,出现资产过度交易及投机行为,资产价格暴涨。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而必需的资金不能完全到位时,往 往采用信用交易或分期付款的形式。第四个阶段,市场行情异常狂热,出现过度投机(即泡沫经济)。第五个阶段,资金需求显著增大,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加,利率上升。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一旦资产价格上升势头停止,投资家们便纷纷抛售实际资产或金融资产。资产价格骤然下挫,交易过度的经济主体因金融头寸不足而倒闭。第六个阶段,如果金融、财政当局没有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则会迅速出现金融缩水,从而陷入金融危机。虽然有关Fisher-Minsky-Kindleberger理论的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上存在有不一致性。但在检验得出的因果关系的方向以及不稳定的来源等几个主要问题上却不存在任何疑义。即在股票或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降过程和银行部门不稳定性扩散之间存在有紧密的联系。银行的一些不理智行为,比如缺乏谨慎性和过度放松信贷标准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一债务危机周期。特别是在银行通过扩张信贷市场来竞争获得市场份额的情况下,最可能发生这种事情。银行出现这样的不理智行为第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对低概率冲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低估(缺乏远见),导致银行家对资产价格的骤然下降估计不足。另外,在资产价格上涨阶段,银行可能表现出错误的盈利性迹象。第二个可能的解释是存在信息不对称。这种解释的一个好 处是不需要用银行管理人员的非理性行为来解释。现已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这些文献首先集中于关注公共保障体系,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激励作用问题。这些文献的一种观点认为,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减少自我实现的银行破产危机的出现概率而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Diamond和Dybvig,1983)o只要存款保险制度是可信的并且能有效地保障存款资金,则银行危机就不可能发生。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可能通过鼓励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而增加银行清偿力风险。在存款保险系统中,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不完全反映它们资产组合的实际成本(风险),因此,银行就有通过从事更多风险业务来最大化其公共补贴价值的动机(Merton,1977)。特别是当泡沫开始破灭,银行贷款的风险开始显现时,银行就可能利用它们的行为不为外界所知性(即其相对存款人的信息优势)来提高银行的风险暴露程度,有时甚至会采用“赌博”式的行为来试图赢回损失。其次,银行业所普遍存在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可能使即使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时,也产生道德风险问题。Dewatripont和Tirole(1993)认为,银行存款的分散性特征限制了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能力。另外,存款人之间互相搭便车的行为使得存款人都没有对银行风险进行监督的积极性。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解释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是有相当的解释力的。因为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初级阶段,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会使许多银行不顾潜在的风险而对价格不断上涨的资产趋之若鹫。同时,由于委托代理问题,银行的这种冒险行为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而在资产价格膨胀的最后阶段,一些已经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可能押宝于资产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企图通过增加赌注(继续投资)来赢回损失的资金。它们这种赌博行为的后果就是资产价格泡沫过后严重的银行危机。最后,还有一些文献是研究为什么资产价格会相对由该资产潜在收益现金流的折现值所决定的“基础价值”出现过分“超调”的。然而,在实践中是很难确定一种资产的价格相对它的“基础价值”已经“超调”了,因为确定资产的基础价值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有许多的假设(比如资产可能产生的现金流,用于折现的利率以及相关的风险溢价等等)。资产价格要偏离它的基础价值,必需的两个理论前提条件是:资产的供给在短期内固定,以及它的价值和风险的决定是不确定的。而且,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可能会对资产支付不同的价格(Herring和Watchter,1999)。“乐观主义者”相比“悲观主义者”可能会更强烈地影响资产的市场价格,从而使其高于基础价值,因此他们也就成为该资产的所有者。而“乐观主义者”随着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趋势会一直购买该资产。而且他们可以利用他们拥有资产的市场价值的上涨不断获得贷款,因为银行是根据贷款人抵押品的市 场价值来发放贷款的。而正如Allen和Gale(1998)所指出的,当贷款人不能够发现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借款人的风险就可能转移给贷款人。银行-[飞诺网](四)对附属机构影响的渠道虽然银行对证券和房地产行业的直接参与并不多,但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降却可能通过对银行附属机构或子公司的影响而间接影响银行的稳定性。这些附属机构或子公司通常要依赖它们的母银行来为其提供流动性支持。一旦这些附属机构或子公司过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或衍生金融市场,这些市场的价格波动就很可能引起银行附属机构或子公司的流动性危机,进而向其母银行提出新的资金要求。当银行没有健全的内控系统的情况下,这种附属机构的风险就可能最终影响到整个银行集团的稳定性。(五)“第二回合”渠道资产价格下降除了可能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借款还款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效应之外,还可能通过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损害作用来引起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减弱。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金融危机产生的实际来源上时,这种“第二回合”效应可能就是银行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特别是当存在我们前述的银行脆弱性问题时,这种效应的出现会加剧危机的程度。 1.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一些国家资产价格的上涨可能通过财富效应导致过度消费,这反应在这些国家储蓄率的下降和负债的上升上。而资产价格的突然下降就可能使这种趋势出现逆转。而且资产价格波动的不对称性,消费和投资下降的程度要大于资产价格上涨时增加的程度。这就产生了传统的“负债一通货紧缩”危机。而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情况变坏,银行发生信贷危机的可能性就会上升,银行的收入也会减少。家庭持有股票份额的增加也可能提高这一传导渠道的重要性。当然,家庭持有股票份额在不同的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在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家庭参与股票市场的深度和持有股票份额都要高于银行主导型国家。例如在德国和奥地利,股票只占家庭投资的很有限的一部分。而且在大多数国家,家庭都是通过持有共同基金账户来间接持有股票资产的。相比之下,房地产在大多数国家的居民家庭中是最主要的财富。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都是防御宏观经济绩效变坏对银行产生影响的关键措施。2.对银行融资环境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银行业再造的浪潮。在银行业再造的过程中,给银行业注入新的资本和进行兼并收购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现。而资产价格的下降则可能阻碍或延缓银行业再造的步伐。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所需要 的新资本可能越来越难以从股票或债券市场上筹集,其融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而且,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银行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收购兼并活动也很难开展。3•对解决银行业问题的影响一旦严重的银行业问题产生,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也可能更难解决。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时,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资产证券化。而资产证券化成功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发达、完善并且交投活跃的资本市场。而当股票市场萧条时,资产证券化的前景就堪忧。三、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稳定性的传导渠道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会通过哪些渠道影响到银行呢?通常我们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将银行的风险分成五大类型:(1)信贷风险,即贷款抵押品价值的严重下降及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上升的风险。(2)市场风险,即银行作为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直接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3)盈利性下降的风险,即银行整体营业收入的突然下降的风险。这是由于传统银行业务收入的下降不足以通过资产交易、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及资产管理服务等业务所获得的收入和费用所补偿时而发生的风险。(4)为附属机构注资带来的风险,即因银行的非银行附属机构或相关联的实体过多参与房地产或证券投资业务而招致的风险。(5)“第二回合” 效应风险,即某一时期资产价格下降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进而影响到银行稳定性的风险。信贷风险渠道可能是银行考虑最多的风险来源。首先是因为信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且,在那些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国家中,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来自于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的行业。另外,在这些国家,银行直接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相对较小,所以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对银行直接的影响不大。而股票市场影响银行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居民财富的影响来间接影响银行。但是,要准确地给出一国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我们必须详细地分析每一条渠道对银行的影响。(一)信贷风险渠道过去的一些银行危机事例证明,银行很可能处于资产价格下跌过程中的风口浪尖上。银行贷款往往是居民家庭和企业投资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融资来源。所以,一旦资产价格开始回落,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可能出现破产,银行贷款的质量肯定会迅速下降。随着银行不良资产占贷款份额的增加,银行就得靠出售贷款抵押品来减少损失。这又导致抵押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抵押资产的价格进一步下跌,特别是在封闭和分割的市场上,银行被偿还的可能性因而就会受到损害。因此,为了评估资产价格迅速下降所带 来的信贷风险,有必要对信贷风险的主要方面作更进一步的分析。1.信贷扩张的数量了解银行贷款在支持资产价格上涨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重要的。当资产价格的上涨是与经济基本面预期的改善,或实际利率的下降相关时,就可能引起银行贷款的增加。然而,银行贷款也可能给资产价格造成上涨的压力,特别是如果银行放松它们的贷款标准时。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挪威和瑞典)以及日本的银行危机,就是由于银行过度放宽贷款标准,导致名义和实际贷款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增长。在芬兰,个人银行贷款增长量与随后出现的不良资产的比率接近1:lo特别是,当银行的贷款人过多地参与股票与房地产市场时,这可能就成为一次潜在的经济衰退的指示器。在房地产市场上的贷款大多为抵押贷款,所以我们可以用抵押贷款的数量和增长率的增加来代表银行对房地产市场提供的资金支持。但有关银行贷款对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提供资金支持的相关信息却很少。一般而言,贷款总量的上升趋势通常会促进,或者至少会伴随有股票价格的上涨。然而,可获得的数据却并不能够清楚地证明这种关系。另一方面,在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国家,比如日本和欧洲大陆国家,银行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并不深,股票市场投资对银行(贷 款)资金的依赖程度也有限。例如,在英国,银行对证券交易商的贷款在1999年的贷款总量中只占10%,而在瑞典,证券市场贷款所占比例还不足1%。这一贷款份额与房地产市场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它也已经构成银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来源。2.客户的脆弱性就贷款增加本身而言,如果并未伴随有客户违约风险的上升的话,就不必过分担心。如果能及时获得有关银行客户脆弱性的信息,对于准确了解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最有意义的指标是有关客户的负债能力以及杠杆比率。因为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风险,因此区分不同的客户是必要的。比如一般而言,居民家庭比公司客户的风险就要小一些;而高杠杆率的房地产开发商或房地产所有人的风险最大,他们也是导致银行在一次房地产价格泡沫中受到损失的最主要的来源。3•借款人的分布单独评估平均的信贷质量是不够的,因为银行可能拥有对资产价格变动高度敏感的客户。这对于“边际”借款人是一个尤其突出的问题。即使银行在平均上拥有足够的套补风险的能力,但最后一位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借款人却是特别脆弱的,因为他们是在价格接近顶峰的时候向银行贷款投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并预期价格还会继续上涨。这种客户将是可能遭受 最大损失并是最可能出现违约风险的群体。一旦这些借款面临损失时,他们也就有可能冒更大的风险(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他们的冒险行为导致银行贷款的平均质量恶化,一旦贷款的平均质量恶化,而且如果劣质的项目被当成优质项目来融资时,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不能够区分优质项目和劣质项目,为减少损失就会提高贷款门槛,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好的项目得不到银行融资(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4.抵押品(Collateral)的问题抵押贷款构成担保贷款的主要类型。作为贷款抵押物的资产就扮演着担保品的角色。股票也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担保品,例如,当以向银行贷款融资的方式来投资股票市场或进行管理层收购(MBO)时,所购股票就成为贷款的担保品。但银行通常认为股票作为担保品,其价值波动性太大,所以不太愿意接受其作为担保品。银行通常根据抵押品价值的一定比率(即贷款/价值比率,LTVs)来发放抵押贷款的,这一比率往往要小于1。因为当借款人违约,银行不得不靠出售抵押品来弥补损失时,可能不能够按抵押品的实际价值来出售。根据过去危机的经历,这一比率在银行问题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如果这一比率相当低的话,客户违约之后银行在处理抵押品时受损失的可能性就小;如果这一比率很高,即使资产价格只是较小的下降也可能使银行遭受较大的损失。银行在客户违约 时成本的大小等于贷款数量与抵押资产的价值的差。(二)市场风险渠道银行越来越频繁地介入证券业务,就因此越可能受股票价格巨大波动的直接影响(股票价格风险)。然而,这种影响的大小要根据证券交易的资本保证金率要求对市场风险的弥补程度而定。与抵押贷款/价值比率相比,为了弥补所有市场风险而设立的资本保证金要求比率要小得多。例如,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比例要求最低的国家是瑞典,只有1%。而最高的法国、英国也只有8%。因为资本保证金比率要求太低,虽然欧洲国家银行面临的总体市场风险并不大,但对于个别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仍然可能成为主要的风险来源。另外,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大小还因银行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投资的比例而不同。因为股票市场价格相比债券价格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所以股票市场投资所占比例大的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肯定会大于债券市场投资占主导的银行。一般而言,银行主导型金融市场国家的银行在股票市场的直接投资要小于债券市场投资规模。例如,股票资产只占到德国银行全部证券投资的2%,在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中股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超过5%o所以,在这些国家中,股票价格风险只占到所有市场风险的6%左右。而且,因为债券的投资占主导,所以股票价格的下降可能对市场风险只有中性有时甚至是正面的影响。 比如股票价格的急剧下降可能导致银行在自己的资产组合中更多地持有国库券和其他类型的债券,从而使银行总体的市场风险下降。而在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国家中,银行在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要高于银行主导型国家。例如在英国,股票市场投资占到银行证券投资的13%。这样,银行在股票价格下跌中面临的市场风险就不容忽视了。(三)经纪业务收入渠道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导致银行传统业务和利润空间急剧缩小,而这种传统业务收入的下降在许多国家是通过经纪业务这种非利息收入来弥补的。银行主要的经纪业务收入有代理资产交易获得的佣金、提供兑换服务的收入、提供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以及代理销售保险和其他投资产品的收入等。而资产价格的缩水将影响到银行经纪业务收入:首先,资产价格下降之后,如果证券交易活动减少,银行的佣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由于资产价值缩水,银行所管理的资产数量也会减少,管理费用收入自然也缩水了。当然,银行也有可能在熊市中赚到经纪收入,因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量抛售资产的行为增加了市场交易量,从而增加银行的手续费收入。然而,因为从资产管理服务中所获得的管理费构成银行参与证券业务收入的一大部分,而资产价格下降后,这种费用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低水平,所以银行总经纪收入在资产价格下降之后应该是下降的。而且,一旦资本市场崩溃,一些特定的业务,比如IPO和MA等,甚至 会在低迷的股票市场上消失,银行从这类业务中所获得的收入也就全部损失了。总之,这一渠道看来要严格根据股票价格下降的程度和投资者从股票市场收回投资的时间的长短而定。四、资产价格波动导致银行危机的案例分析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分析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一个案例来自欧洲,就是北欧的挪威、瑞典和芬兰所发生的银行危机,我们称之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危机;一个案例来自亚洲,即日本的银行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危机(BankingrisksinScandinavia)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芬兰、挪威和瑞典都经历了严重的银行危机。这一危机到1992和1993年达到高峰。挪威和瑞典的危机与芬兰的相比,明显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关系更近,而芬兰的危机主要是由公司部门债务的迅速积累,特别是外币计账的债务的增加所引起,由芬兰经济的严重萧条和马克的大规模贬值所推动。所以我们这里主要是以挪威和瑞典为例。对挪威和瑞典的银行危机的事后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两个国家的信贷标准的放松加上很低的、甚至为负数的税后实际利率导致银行贷款大规模的扩张,从而助长了两国本就很高的房地产价格的新一轮上涨。贷款的易获得性导致对房地产需求的上升并推动其价格上涨,这反过来又会提高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抵押品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贷款的增加。在挪威,这 一情况主要出现在居民住房市场上的住房贷款上。而在瑞典,更多的问题则产生在商业用房市场上。在瑞典,加权平均的住宅和商业用房的名义价格在1980年到1990年间翻了一番。而在挪威,单单住宅用房价格在同一时期内就上涨了300%还多。Herring和Watchter(1999)指出,瑞典在1985年通过了银行自由化条例,该条例正式允许银行参与房地产信贷。这之后,瑞典的银行开始与其他先前已经参与房地产信贷的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他金融机构不像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的管制约束,所以可能发放比银行贷款风险更大的贷款。结果是使1987—1990年间,房地产市场价格飕涨了60%o这一周期在挪威开始得更早,在那里,银行贷款在1981—1987年间是以16%的年均增长率增长的。而在瑞典,贷款在1986—1990年间的年增长率则为15%—34%。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可以从居民储蓄率的变化看出。在挪威,1986—1988年年平均储蓄率为-5%。而在瑞典,1987—1990年平均为一3%。这也就意味着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例如,瑞典1990年居民部门的赤字达到GDP的8%0经济中负债率的不断上升意味着金融脆弱性的增加。就这样,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变得越来越易受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了。房地产价格的繁荣现象随着这两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开始放缓,以及税收改革和利率的上升而迅速结束。银行客户偿债能力的下降和不良贷款的增加就是银行不 得不面对的结果。在两年的时间内,这两个国家的名义房地产价格就下降了20%〜30%。抵押品价值甚至不能够完全抵消贷款损失。特别是在经过通货膨胀调整之后,房地产市场价格下降程度可能更大。在瑞典,经通货膨胀调整之后的房地产价格水平甚至要低于1982年以前的水平。因为许多贷款都是以房地产作抵押而发放的,所以房地产价格的下降通过信贷风险渠道对银行稳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瑞典,银行还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直接参与房地产投资,这样,银行在房地产价格下降之后所面临的风险就更大了。在挪威,从1988—1992年,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份额每年以2%—3%的速度上升。而在瑞典,从1991—1993年间,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5%o还有,在挪威,最大的三家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受到严重损失而不得不由政府接管银行。在瑞典,危机是在当一家金融公司发放的房地产贷款严重受损,以及它所持有的房地产公司的股票价格急剧下降之后,不得不暂停它的对外支付之后发生的。而这一发就不可收拾,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瑞典国会不得不宣布了一项紧急状态法令来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随后就有三家银行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政府援助。(二)日本的银行危机(BankingrisksinJapan)在日本,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了房地产市场价格投机性上涨过程。例如,东京的商业用房价格在1980—1990 年间上涨了三倍。这也意味着作为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房地产资产的抵押价值的上涨,从而又导致银行贷款的进一步扩张。因为银行相信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趋势会持续下去,所以银行都没有对贷款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结果在1991年,日本银行业向房地产和建筑业的直接贷款达到银行总资产的将近15%0而在10年前这一比例仅为9%o除了这种直接的风险外,日本银行还因为其设立的分支机构(“Jusen”)过多地参与房地产市场而间接地面临风险。“Jusen”是日本银行业在1970年代设立的专门从事抵押贷款业务的附属机构。这一机构因为过多地参与房地产市场贷款而使银行的风险性大增(Davis,1993;Latter,1997;Cargill,1998;以及Herring和Wachter,1999)。日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则发生了相反的变化。Davis(1995)指出,公司负债占GDP的比率在1990年达到136%0而企业的净资产却达到了GDP的一9%。同样,居民部门的财务状况也不断恶化。在1979年,居民家庭储蓄达到GDP的11%,而到1989年,这一数字只有GDP的3%o资产价格泡沫在90年代初开始破灭。这种状况由于1991年开始出现的经济萧条而进一步恶化:本来就处于危险境地的企业与家庭部门的金融脆弱性在这种负面环境中进一步强化,导致银行客户违约率迅速上升。按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在1992年,问题贷款即不良贷款和重构贷款占银行一级资产的40%。由于在199 0—1992年间,房地产价格下降了240%,抵押品也未能为这种下降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银行稅后利润从1989年占资产的%下降到1992年的%。信贷渠道风险因为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的下降而进一步加剧。而且因为日本的住宅和商业用房价格在整个90年代都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中,所以也就导致了日本的银行危机持续了很长时间。五、结论总之,信贷风险渠道,特别是银行面临的股票和房地产部门的贷款风险显然是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银行稳定性最主要的因素。而且随着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竞争的不断加剧,银行业利润空间缩小。这种趋势在许多国家都有出现,一些国家的银行为增强竞争力就放宽了贷款标准,比如一些银行提高了抵押贷款/价值比率(LTVs)。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助长资产价格的上涨,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而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融资可能性都会受到影响,这又会通过经纪业务收入渠道和“第二回合”渠道来影响银行的稳定性。因为资产价格波动会对银行稳定性产生影响,所以监管当局应该密切关注房地产与股票价格可能出现的剧烈下跌并以相应的方法应对,以确保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