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

ID:32929136

大小:59.4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_第1页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_第2页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_第3页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_第4页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比较研究摘要:中国的魏晋时期(220-420)和FI本的中世时期(1192-1603)是两国隐逸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两国的社会历史、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以及隐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别,使得屮日隐逸文学面貌不尽相同。但两者的思想渊源、隐者风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牛命意识的张扬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共性。但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研究隐逸文学的主要方向都倾向于对两国隐逸思想的来源、隐士从古到今的梳理、隐士的类型、隐逸的方式与行为和隐逸之后的生活内容等方面进行宏观的描述和勾勒。对于代表作家的隐逸心理

2、结构较少涉及。接下来,我们从陶渊明与吉田兼好的隐逸缘由、隐逸思想构成等方面研究二者的隐逸心理结构。关键词:隐逸心理;隐逸作品;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36-02作者:白丽云,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文艺学研究生;江苏,徐州,221116一、陶渊明隐逸心理结构陶渊明深受儒家实践理性思想的影响,他也曾有着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拟古八首》之八),也曾“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3、英十六),但他却逢世阻,身处晋宋易代之时,“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感士不遇赋)并序》)这个时代战争频繁,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处于危险的处境。这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环境使他郁郁不得志。正如他所言“有志不获聘”(《杂诗》之三)。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加之“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功名对于他来说,是违背自然本性的异己力量,而极端推祟精神和个体自由的道家传统给予他无尽的思想力量。于是他发出了“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赋》)的呐喊,向权势表明了口己不合作的态度。所以历次与当权者的短暂合作都以“不

4、堪吏职”而告终。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正式结束官宦生活,开始隐士生涯。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做了官宦生涯的结语。儒家思想中的社会群体价值观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他宣扬儒家伦理价值,曾作《五孝传》分别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屮的孝义加以赞美。认为“仁惟本梯,圣亦基孝”,对孝无上推崇。与友人交际,谈论内容也多以儒家圣贤、艺文赏鉴为旨归,如《答庞参军》说“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可以说陶渊明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南朝士人儒家进取价值观与闲适生活态度碰撞、融通的文学主题,代表了文人在探索儒家生命精神方面的新

5、高度。道家美学体系对陶渊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作品的平和冲淡,高旷悠远的美学意蕴。例如脍炙人口的名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饮酒》之五)历代评论家推崇陶渊明的诗歌都归结于“平淡”二字。“陶诗独绝千古……高浑古淡,妙合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清]朱庭珍《筱园诗话》)诗人以恬然口乐的心境,将口身融合在口然景物Z中,自然与诗人彼此交融,有着抱朴含真的道家自然精神。诗人“真淳”、“自然”的创作心态折射到作品中便是

6、清淡雅洁的美学实质。从实质上来讲,陶渊明属于儒隐,他把建功立业放在首要地位,即使归隐也未真止得到解脱。道家思想虽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可以肯定的是道隐对儒家的所谓济世是不屑一顾的,陶渊明究其一牛是与道隐有着很大区别的。“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富。茬蒋岁口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杂诗》之五);“盛年不再來,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Z—);“日月掷人去,有志

7、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诸如此类的诗歌,舍虚务实,具有儒家的实践精神。虽然少年的“猛志”没有实现,但他并没有走向消沉和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而是“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有着明显的努力的觉悟,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陶渊明的诗作很好地体现了儒道互补精神对其主体审美心理的整合作用。儒道有着各自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儒道不同的美学体系在诗人审美心理上撞击进发,推动陶渊明的审美心理结构向多维立体方向发展。儒道在陶渊明的心理结构中是处于同一层面的存在,儒道的合流制衡了陶渊明的心理结构。儒道二家的传统在他的

8、心中交融,使他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他既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重视品节,又不流于颓唐放诞。儒与道共同建构了陶渊明心理框架的主体,揭示了他思想的底蕴。休现在作品Z屮便是旷达屮有失意,刚猛中不乏恬淡等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二、吉田兼好的隐逸心理结构兼好是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代的歌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