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

ID:32924491

大小:64.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7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_第1页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_第2页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_第3页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_第4页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集聚外部性和碳生产率空间趋同探究摘要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将集聚动态外部性纳入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的分析框架中。研究发现:碳生产率在邻近地域上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粘滞性,且呈现强局部集聚特征。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我国低碳生产率均存在着空间条件B趋同,且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趋同效应。东部省区显著受惠于邻近省区的正外部性,均向髙值收敛,中西部省区显著受到邻近省区的负外部性影响,均向低值收敛。其中,集聚动态外部性是改善碳生产率和实现碳生产率趋同的重要机制。不同集聚程度下不同的集聚形式对应于不同的碳生产率,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专业化集

2、聚减排效应递减的同时多样化集聚减排效应递增。而且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取决于适宜的集聚程度。东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的减排效应均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仅体现微弱的专业化集聚效应。经验研究表明,在改善碳排放效率方面,集聚生产要优于分散生产,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集聚程度和工业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工业集聚形式和政策。关键词碳生产率;空间趋同;集聚外部性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040-08doi10.3969/j.issn.1002-210

3、4.2013.12.007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奇迹”之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遵循渐次推进的模式,希望靠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带动内地经济的增长。虽然各地经济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基于“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收敛假说的良好愿望并未实现,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仍然是不争的事实[1]。另一方面,传统经济赶超思路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过于强调单一的经济利益,线性过程的最终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废弃物的大量排放。2012年冬季卷几乎大半个中国的

4、浓雾阴霾,给各级政府以及每一个国人都敲响了环保的警钟,多个城市PM2.5指数频频爆表,也引发国际舆论的密集报道,残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更深刻地面对生存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面对环境压力,我国提出减排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此背景下,节能减排约束使得区域经济趋同的作用机制更加复杂,难度更大。1文献综述关于经济能否趋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2-3]o关于区域经济趋同研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区域经

5、济趋同(收敛)只是一种表象,区域经济趋同源于知识溢出下的生产率趋同[4]。随着我国特定地理上经济活动集聚性不断强化,部分学者采用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从地理集聚的角度开展对区域生产率趋同的研究[4-7]o无论是新经济地理理论还是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理论,大多专注工业活动集聚能否促进经济效率[8-10],一致认为地理空间上经济主体的集聚可以便利知识的传播、资源的共享以及生产要素的匹配从而提高生产率。但是,从新经济地理角度研究空间集聚对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问题却鲜有涉足。按照直觉判断,工业生产的集聚会加重工业污染排放,

6、降低当地环境质量,使得多数文献只是关注集聚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性。事实上,环境质量的恶化并不是空间集聚的必然结果,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可能对应于不同的环境效应,如果能充分发挥集聚的正外部性,是有可能抵消环境负外部性甚至改善环境效率的[llJo现实中,为了节省治污成本、便于管理,政府通常愿意将企业集中到区统一进行环境规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无论转移出去的产业还是新引进的产业都不再以“散点”的形式分布,而是以集聚的形式存在。这都说明,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正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若集聚的生产更能实现环境污染水平的帕累托最优,

7、那么中国现行的分散化生产的政策导向可能与减排目标相悖。目前还没有文献在更大尺度上关注区域工业活动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我国碳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那么碳生产率是否存在趋同?空间地理因素与碳生产率差距的缩小是否存在显著关系?为此,本文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ESDA),重点考虑集聚外部性等因素对碳生产率趋同的影响。沈能等: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2期2碳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

8、放量、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进行了相关研究。而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较少,何建坤只是进行了全国碳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和提高碳生产率途径的因素分析,目前缺乏关于区域碳生产率的研究。碳生产率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同期CO2排放量之比,等于单位GDPCO2排放强度的倒数,反映了单位CO2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本文借鉴潘家华关于碳生产率的测算方法[12],计算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