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

ID:32878110

大小:989.0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7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_第1页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_第2页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_第3页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_第4页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抢救文化工作的点滴体会(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搶救文化工作的點滴體會(二)──我與《學林往事》張世林《學林春秋》編成後,下一步還應該搶救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的重要資料。於是,《學林往事》的組編工作,也就如火如荼地展開。《學林往事》分上、中、下三冊。搶救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重要資料幹工作有時真的會上癮,一旦上了癮,不但辛苦和困難不在話下,還總是不知足,總要想方設法地往前衝,去擴大戰果,開拓新局面。我編《學林春秋》的時候就是這樣。本來我是有感於一些老先生相繼辭世,未能把他們寶貴的治學經驗記錄下來而深感遺憾,於是提出要編《學林春秋》,組稿對象就是那些還在世的老先生。當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收有四十位老先生的文章118秋季號

2、│結集為《學林春秋》,交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時候,我不是感到可以大大地鬆一口氣、好好地休息一下,而是精神還在極度亢奮之中,腦子就是不肯閑下來。原先想的就是要把這些老先生的寶貴治學經驗搶救下來,可這時候剛好是在二十世紀末,即1998年,我的腦子不知怎麼就一下子想到不只是搶救老先生們的治學經驗,還應該搶救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的重要資料。於是我未敢稍息,迎難而上,繼續單槍匹馬地開始了第二輪組編大戰,即開始組織、編輯八十歲以下、六十歲以上的著名學者的治學回顧。這樣我又先後發出了一百多封約稿函,工作量較之先前整整增加了一倍。何況這些工作只能算是我的副業,絕對不能影響我的主業──編輯好古

3、籍小組主辦的大型學術期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雙月刊)。這樣的工作在外人看來只是自找苦吃,而我卻是樂在其中。何以如此?就是上癮了。表現之一就是不僅不知疲倦,大腦中樞極度興奮,生發出一些新的想法。組編《學林春秋》時曾規定,文章應包括個人的簡歷、師承和治學經驗三部分,重點是寫後一部分。當文章陸陸續續寄來,我在一篇一篇認真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被他們那寶貴的治學經驗深深地打動外,他們在文中談到自己的老師對其治學和為人的影響及幫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文中按要求未能詳述,但這些大師的境界和業績更應該記錄下來,介紹給今天年輕的讀者,使他們知道學有所自。再者有,這些大師的治學活動

4、基本上始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與他們的學生和弟子,即《學林春秋》作者的治學活動正相銜接。由此我又生發出了一個新想法:再組織一套專門介紹已故的學術大師治學和做人的文章,旨在與《學林春秋》配套,為研究和總結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發展史提供較為系統、完整、可信的基本史料。主意已定,還是說幹就幹。當我把這一想法告訴金開誠先生時,他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但對成功確有點將信將疑。我馬上着手,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在做的是一項搶救文化的工作,和這些大師接觸過的學生和弟子已經為數不多了,且多已是耄耋之齡,再不及時搶救,怕也是要悔之晚矣。當然,有些已故大師的軼聞和故事已散見於一些書刊之中。對此,我在確定

5、作者時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首選的是這些大師的嫡傳弟子或和大師共事過的同事,其次是大師的子女和親屬。同時強調,一定要寫過去沒有寫過的事情,要緊緊圍繞大師的治學和為人這兩個方面來敘述,既避免與發表過的文章相雷同,又能與《學林春秋》的內容相配合。我連書名都已經想好了,就叫《學林往事》。搶救文化工作的點滴體會(二)119積極組編《學林往事》此時,《學林春秋》一書的組稿和編輯工作還在進行中,又加入了《學林往事》一書的組稿工作,其忙可想而知。不過,好在前一套書的許多作者就是後一套書的最佳作者,例如:蔡尚思寫蔡元培、王鍾翰寫孟森、程千帆寫黃侃、吳宗濟寫趙元任、季羨林寫胡適、楊明照寫郭紹虞

6、、史念海寫顧頡剛、任繼愈寫湯用彤、張岱年寫馮友蘭、邢公畹寫羅常培、王永興寫鄭天挺、劉又辛寫羅庸、楊志玖寫向達、馬學良寫李方桂、冀叔英寫趙萬里、徐規寫張蔭麟、祁龍威寫金松岑、佟柱臣寫金毓黻、周振甫寫錢基博、張勳燎寫蒙文通、張豈之寫侯外廬、高明寫唐立庵、方齡貴寫邵循正、趙儷生寫王瑤和馮契、卞孝萱寫范文瀾、周勳初寫胡小石、林沄寫于省吾、繆文遠寫徐中舒、唐作藩寫王力、王堯寫于道泉、王敦書寫雷海宗、陳得芝寫韓儒林、徐蘋芳寫夏鼐、鄒衡寫郭寶鈞、王水照寫錢鍾書、鄒逸麟寫譚其驤、龔克昌寫陸侃如、嚴蓉仙寫馮沅君、曹道衡寫何其芳等等,真可謂是非他們莫屬!他們和所寫的人都有直接的師承或親身的接觸

7、。組編《學林往事》期間,本文作者拜會多位著名學人,包括張岱年(左)、袁行霈(中)、金開誠(右)。當然,真正組稿時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比如誰來寫胡適?最合適的人選是鄧廣銘先生,可還沒容我有這一想法,他老人家就已經駕鶴西歸了。餘下的人選當屬何茲全先生,當我把這一想法說給他聽時,他說之前已寫了一篇九千多字的介紹胡先生的長文發表了,眼下沒有什麼新內容可寫了。找年輕一點的研究胡適的專家寫吧,可他們根本就沒見過胡適,只能是轉述。最後我想到了季羨林先生,因為他在北大東語系做主任時,與校長胡適應該有過不少接觸。當我把這一情況向他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