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45461
大小:13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6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学生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层次批次学号学习中心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单位2014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目录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2中国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22.1社会环境影响……………………………………………………22.2家庭背景影响……………………………………………………32.3成长教育影响……………………………………………………32.3自我意识影响……………
2、………………………………………3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33.1少数官员贪污腐败………………………………………………43.2商业领域缺乏诚信………………………………………………43.3公共道德出现滑坡………………………………………………44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54.1优化家庭德育教育,提高家庭德育质量………………………54.2优化社会德育教育,提高社会德育质量………………………54.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5参考文献..…………………………………………………
3、………..…..6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社会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中国道德社会化标准由于外来价值观侵袭和传统遗留观念的脱节,原本传统的社会道德化被打破,在这种状况下社会道德问题日趋突出,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和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其后果轻者造成公众方向迷失、信仰危机、社会冷漠、自我逃避;重者会使公众社会认同度降低,亲社会行为减弱,反社会行为增加。因此在当前关注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促进我国道德社会化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
4、久安、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事。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由于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造成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阶级对立性日益增强,国民追逐物质化日益明显,对传统良好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造成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社会冷漠等价值观的扭曲。关键词:道德社会化问题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
5、尤其是由社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1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东西有三类:一是社会或个人关于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的意识和观念,即道德意识;二是社会生活中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所进行的可以
6、用道德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行为,即道德实践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思考社会秩序的重建,无论是孔子以尧舜时代为蓝本的“大同”理想还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都试图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恢复某种道德秩序。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推行和执行道德规范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柱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儒家认为,社会失序在于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道德体系崩溃了,恢复和重建道德秩序是当务之急。道德秩序何以能得以恢复并发挥作用,儒家认为在于人之基本品性。孔孟倾向于认为人性具有内在的“善端”,后天影响使得人性发生变化。儒家认为,人之
7、道德本性是内在的,人具有内在的道德意向结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即使认为“人性恶”的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但要获得符合道德要求的现实行为,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将人的道德本性发扬光大,最终重建道德秩序。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和外在道德灌输的帮助,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侧重的是外在
8、的道德教化,孟子和荀子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