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

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

ID:32811231

大小:55.9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_第1页
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_第2页
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_第3页
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疗效探析is【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42-02【关键词】养阴摄血法阴虚漏证本课题根据《内经》提出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融“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于其中,对于崩漏的治疗,以止血、澄源为要。傅青主指出:“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而虚火不用补阴之药,则易于冲出,恐随止而随发,以致终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而行其止崩之法。”此法乃滋阴以抑阳,阴盛则火降,而血海宁,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使妄行之血归于脉中,气

2、血和调等理论,提出“养阴摄血法”为阴虚漏证的一个重要治法。本研究通过观察育阴安血汤治疗阴虚漏证前后症候疗效及症状积分,进一步探索养阴摄血法对阴虚漏证止血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1病人来源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太和中医院,所有受试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选择60例患者。1.1.2诊断标准1.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妇产科学》(第七版)[2]的有关标准,拟诊断标准为:(1)临床表现:子宫不规则出血,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或多或少,甚至大量出血。(2)B超检查示子宫内膜增厚。(3)BBT测定基础

3、体温呈单相型。(4)内分泌测定血清FSH、LH、确定为无排卵。1.1.2.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诊断标准及“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3]:主要症状:阴道突然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稍稠。伴随症状:1)腰膝酸软2)五心烦热3)失眠盗汗4)耳鸣心悸5)舌质红,或偏红,苔薄,6)脉细数.其中主要症状必备,伴随症状具备2项.1.1.3纳入病例标准:(1)年龄15-55岁之间[1];(1)符合上述西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诊断标准者;1.1.4排除病例标准:(1)虽符合纳入标准但急性大出血者;(2)萎缩型子宫内膜者;(3)经

4、检查证实由异位妊娠或妊娠并发症、宫内节育器(IUD)、外伤、生殖道感染、肿瘤或全身性疾病等引起者;(4)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5)观察前3个月使用过女性激素及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治疗者;(6)哺乳期妇女、对药物过敏者。2.研究方法1.1分组方法选择合格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病人的年龄分布、病程比较、就诊时阴道流血天数经统计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2治疗方法1.2.1治疗组:出血期间取育阴安血汤(人参20g、麦冬15g、五味子2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益母草30g、茜

5、草10g等),水煎内服150ml/次,3次/日,7天为一个疗程。若一个疗程后仍未止血,继续服用一个疗程。1.2.2对照组:在出血期间服用宫血宁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7日为一个疗程,若一个疗程后仍未止血,继续服用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服药后7天后复诊)。3•观测指标:观察患者服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4.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主要症状:突然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鲜红,质稍稠。伴随症状: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耳鸣心悸、舌质红,或偏红,苔薄,脉细数。采用半定量积分法,主症:无为0分,为有1分、轻2分、中4分、重6分;次症:无为0分,有为1分,轻1分、中2分、重3分。16

6、分以上为重度,11-15分为中度,6-10分轻度。(见表4)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疗前积分❷100%①痊愈:n290%②显效:66.7%W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