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811038
大小:54.2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写议论文要善于转换角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写议论文要善于转换角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通常习惯于从某一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们尝试着转换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就有可能出现创新。写议论文也是这样。对于同一事物,如果能够转换角度,从不同侧面去思考,结果就会有不同。在写议论文时,我们怎样转换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呢?一•转换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然后选择最佳观点有一个真假卓别林的故事:某公司组织一次比赛,看谁最像卓别林,卓别林本人也悄悄参加了比赛,但评判结果,他却屈居第二。运用转换角度的思维方式,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观点。从卓别林的角度,他谦虚谨慎,尊重他
2、人。从模仿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模仿者即使超过了真的卓别林,又有多大价值呢?所以模仿不如创造。从评判者的角度,真的卓别林反而不"不像”卓别林,这评判的专家眼光是不是有些问题呢?由此看来,专家也并不等于真理,对于专家的意见也不必迷信。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启发。二•转换角度思考,从不同方面选取论据,多层面的论证观点吴喑在《谈骨气》中,为了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用了孟子的名言一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
3、所谓大丈夫。”作者除运用道理论据外,还转换角度思考,运用事实论据,选取三个事例:黔敖不食嗟来之食,文天祥不向元兵屈服,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特务。而运用事实论据也是转换角度,不只选一个层面的而是多层面的。这些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例子;有当官的,有平民的;有文化人,也有文盲。从而更好地证明了不管哪个领域哪个时代,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骨气。三•转换角度思考,打破约定俗成的传统旧说,赋于文章新意杨方武的《为“邯郸学步者”鸣不平》这样写道:“《庄子・秋水》记载:'……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4、'”意思是说:燕国的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习走路的姿态。可是结果不但没能学到赵国的优美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能力也失去了,后来简直是爬着回去的。庄老夫子的原意是讽刺那些一味模仿别人,而忘了自己固有的长处,因此,不但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自己的洋相,这就叫做“邯郸学步”。当然“邯郸学步”者有他的不足之处,但一味地否定,也似乎有些不公。首先,能走出去“学步”是自愧弗如的结果。能看到自己的短处,属一般人所做不到。另外,能走出去“学步”,是知“短”则补之举。知“短”不易,补''短”更难,而他做到了。再者,能走出
5、去“学步”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有的人知道自己有“短”,也愿意补其“短”,可就是难于启齿,宁愿“短”下去,也不愿学人之“长”。就是因为没有补“短”的勇气。总之,“邯郸学步”者知“短”,又愿意补“短”,还具备了补“短”的勇气,委实难能可贵。至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倒也属实,可是失败在所难免,又怎好去苛求一个少年呢?还有,他“学行于邯郸“,是否有人给予指导而导致的失败,他又有多少责任呢?“邯郸学步”者的出发点并不想“失其故行”,只是方法不对头罢了。试想只要稍加引导,是能学得优美的走路姿态的,或者“匍匐而归”后总结一下教训,
6、重整旗鼓,二次学步邯郸,也未尝不能学得。有了好的出发点,本来是件好事,应该鼓励。尽管后来出了红漏,也应该鼓励'‘从头越”,大不该夸大其词,尽情地讽刺。“邯郸学步者”,历来是反面教员,受到人们的嘲笑。嘲笑自有嘲笑的道理。但如果不从“方法”的角度、“结局”的角度去看,我们也很可能会人云亦云,然而转换一下角度看一看,我们的结论就不一样了。确实,知“短”,又愿意补短,并且具备了补短的勇气,这是难能可贵的。对这样的人,如果加以引导,给予鼓励,他们肯定是会很有前途的,和抱残守缺者相比,“学步”者无论如何更值得尊敬。这样看来,文章作者打破
7、人们对邯郸学步的传统旧说,重新赋于这个成语以新意,从而照样可以使文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聂金侠,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