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

ID:32802389

大小:56.2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_第1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_第2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问题解决刘伟华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宅科小学266700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务必设计出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牛零距离地感悟数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牛利用自己己有的牛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牛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牛真正体验到数学思维实用价值。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为了让学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操作,使学牛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牛活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2、和区别。学牛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我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教学第四册中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牛在小组中进行分10枝铅笔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按每人分2枝、3肢、4枝、5枝、6枝的要求进行,并把分的情况记录下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产生了与以往平均分东西时不同的情况,不是正好分完,而是有剩余。在这个认识有余数除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牛自主地参与了一系列活动,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当学生说到“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这一种分法时,学生面对新的情况时我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新的数

3、学模型,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或学习新的数学方法,并在练习中运用这种模型或方法解决其他的实际问题。因此,把发现、解决实际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二、摸拟生活,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牛的牛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牛活原型,创设牛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当然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牛在日常牛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小数应用题”时,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题材内容封闭,人为编造问题

4、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状况,教师创造性地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堂上配置了“购物”这个生活原型,用购物发票的形式呈现应用题。1.在课堂上开设购物超市,让每位“顾客”自由选择购物,并填写购物发票。2•从不同的购物组合中归纳出“总金额二甲单价x数量+乙单价x数量”。3.引导学生通过猜测被弄脏的购物发票中的某一数量,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以两积之和为基本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三、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一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

5、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这么一问,学生思路

6、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岀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四、多媒体呈现,实验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

7、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以“比和比例”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完成了课后的基本练习后,我利用午间吋间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操场边的那棵雪松高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案(如爬上去量,砍倒后量等),但都未能与所学知识挂上钩吋,我就让一名学生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

8、到雪松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并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测量树高的方法。在积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