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

ID:32771991

大小:74.56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2-15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_第1页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_第2页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_第3页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_第4页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正规就业部门形成机理探究:理论、实证和政策框架摘要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庞大非正规就业部门日益引起关注,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转型中国的现实。本文运用比较研究、计量经济等方法,对中国独特的四元就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梳理了非正规就业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形成机理与主要驱动因素,并提出了消解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压力的政策框架。研究表明:中国的非正规就业部门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是多项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和主动选择的结果。城乡人均收入落差、伪城镇化、经济垄断程度等则是其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在坚持小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精细化同时推进的同时,要践行去

2、管制政策以释放自由市场力量,建立统一且平权的劳动力市场以推进非正规就业部门与正规就业部门的融合进程。关键词非正规就业部门;非正规经济;结构联系主义;阶跃演进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8-0081-09doi:103969/jissnl002-2104201308013关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国际劳工组织(IL0)则将其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报酬、低收入、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关于非正规就业,作为ILO就业研究计划组成部分的拉丁美洲区域研究计划(PREALC)从经济规模(小规模)、就业形式(自我雇佣)、

3、生产组织(低投入、低技术)、经济成果(低生产力、低收入、生产经济)等方面定义了非正规就业部门[1]。在国内学术界对非正式就业的不同理解中,万向东的定义颇具代表性: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具有非正式的雇用关系(自雇、无合同、无规范有效合同、临时雇用、随意决定工资等)、未进入政府征税和监管体系、就业性质和效果处于低层次和边缘地位的劳动就业。并认为雇用关系、政府管治和就业效果是与劳动就业的方式和权益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3个基本维度[2]。该定义全面地概括了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特征,因此本文亦使用该定义限定研究对象。据测算,目前中国有近2.1亿人口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就业①。规模如此庞大的非正规就业

4、部门如何形成?有哪些主要驱动因素和独特的形成机理?此后会如何演进?对于上述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国内鲜有较为细致的研究,而国外的理论丛林显然不能完全解释独特的中国现实。因此,在试图探索和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本文产生的知识增量主要体现下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阶跃演进的就业结构”命题,突出表达了以往研究中未曾关照过的“隐性未观测就业”;以非正规就业部门和正规就业部门的联系紧密度为标准,将芜杂而缺少内在联系的非正规就业理论纳入了统一的解释性逻辑架构;详尽论述了中国非正规就业部门特殊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了关于中国非正规就业部门独特的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1独具特色的四元就业结构自1972年

5、世界银行首次提出非正规就业概念以来,作为,转型中国拥有的“第三种经济部门”一一庞大的非正规就业部门,日益引起关注[3]。传统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显然已经不能完全解释转型中国的就业结构[4]。鉴于此,胡鞍钢[5]等提出了四元结构理论,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就业结构是包括农业就业、乡镇企业就业、城镇正规就业、城镇非正规就业的四元结构,并认为从二元就业结构到四元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渐进的。这一理论具有开创性,较为准确的概括了当前中国的就业结构特征。但本文认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从二元就业结构到四元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并非是渐进缓慢的,而是阶跃突变的,且以某几个年份非正规就业人口比例的

6、显著变化为特征;第二,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结构性变化,且以隐性未观测就业人口比例的不断提升为特征。表1报告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四元就业结构的演进。其中,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口数包括小微企业就业、个体工商户、未观测隐性部门就业(自雇就业、灵活就业、农民工等)。1.1三一四元就业结构的阶跃演进1.1.1三元就业结构的肇始事实上,早在1970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就已经不是发展经济学所描绘的二元经济社会,首先冲破二元就业结构的,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78年,中国的公共政策开始了重大转向,确认了乡村"联产承包制”的不完全土地产权制度,并明确提出要大

7、力发展社队企业(1984年更名为乡镇企业[5])o而前者为后者的发展释放了所需的劳动力。上述两项重要公共政策的同时实施,直接导致了乡镇就业人口的极速上升:包括乡镇企业就业人口在内的乡村非农就业人口由1977年占总就业人口的3.59%[5]提升至1978年的7.06%,仅一年时间乡镇企业就业人口就增长了3.47个百分点。1978年至2011年的33年间,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乡村非农就业人口比例持续快速上升,其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7.06%升至2011年的2&66%,乡村非农就业部门共吸纳2.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