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60441
大小:101.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高二历史期中试卷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二历史期中试卷一・选择题(20x3=60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止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
2、,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F1:'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5.马克连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血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
3、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Z"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B、实用技术发达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7.宋人邢黒上疏称:“臣少吋业儒,观学徒能具经
4、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A.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8.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表明清初()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B.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新需求C.读书入仕不再是文人的人生追求D.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9.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一一汉赋一一唐诗一一宋词元曲一一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
5、项是()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10.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的主要含义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4.张Z洞说:“中学为内学,
6、西学为外学;屮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Z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梁启超评价说:“屮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这两个“中体西用”()A、都要求维护屮国旧的制度B、都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都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都要求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5.下列关于孙屮山"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B.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D.它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纲领6.孙屮山说:“凡木国人
7、及外国人Z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Z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屮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7.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D.发动启蒙运动
8、,解放民众思想8.“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Z民众:若智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