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

ID:32759502

大小:92.9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5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_第1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_第2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_第3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_第4页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习题12函数及表示教师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函数及其表示(一)知识梳理1.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泄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f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2.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A中的任意数x,在集合B屮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关系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y=f(x),x€A(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在函数y=fM.xgA屮,兀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尢的值相

2、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对这样的函数值所有的集合构成值域。(3)函数的三要素:泄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1).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來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3).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等式来表示。4.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屮,对应法则用不同式子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二)考点分析考点1:判断两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称这两个函数相等。考点2

3、:求函数解析式方法总结:(1)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则用待定系数法;(2)若已知复合函数/[g(x)]的解析式,则可用换元法或配凑法;(3)若已知抽象函数的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选择题1.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函数是同一函数的为(C)⑴必(x+3)(—5)x+3y2=x-5;(2)必=Jx+lJx-l,旳=JCx+l)(x_l);(3)/(兀)=兀,g(x)=4^;⑷/(兀)=”兀°'F(x)=无沿一1;⑸fi(x)=(J2x—9f2(兀)—2x—5•A.(1

4、)、(2)B.(2)、(3)C.(4)D.(3)、(5)1.函数=f(x)的图象与直线x=l的公共点数目是(C)A.1B.0C.0或1D.1或2考点:函数的概念及英构成要素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每一个自变量的值,有且只有一个元索与它对应,需要针对于函数在X"处有没有定义,若有则有一个交点,若没有,则没有交点,综合可得答案.解答:若函数在2=1处有意义,在函数"=人可的图象与肖线21的公共点数目是I,若函数在7=1处无意义,在两者没有交点,•••有可能没有交点,如果有交点,那么仅有一个.综上所述,答案

5、为C.2.已知集合人={1,2,3,可,3={4,7,//+3。},且°wwB使B屮元素y=3x+l和A中的元素x对应,则的值分别为(D)A.2,3B.3,4C.3,5D.2,5若xeAtyeBt使3中元素y=3’+1和>1中的元素x对应r则当0:=1时,3=4;当x=2时,y=7;当z=3时.2/=10;当x=k时.y=3k+又由a€N*,a4/10贝!)a2+3a=10,d=3/c+1解得a=2,k=5故答案为:2,5x+2(x5—1)3.已f(x)=*x2(-l

6、是(D)2x(x>2)3A.1B.1或一2考点:函数值分析:首先把函数值f(X)=3分别代入函数解析式,建立方程,求出x的值,根据x的不同取值范围,求得答案即可.解答:①当x+2=3,解得戸1,因为X・l,所以不成立;②当X2=3,解得尸±3、/,因为-110)1°)则/(5)的值为(/[/U+6)],(x

7、彖的作法,函数的值]分析:欲求f(5)的值,很据题中给出的分段函数,只要将问题转化为求xXO内的函数值即可求出其值.解答:解析:••7U)={.l2CO10加心+6)](*10),•A5)=/[All)l=/(9)=/[A15)1=A13戶11•故选B.6.函数f(0=2"的定义域是(A)A.(—8,0]B.[0,+8)C.(—0)D.(—°°,+°°)任何数的零次方都为1(除零外)7.若函数f(x)=丘+2*+1og,x的值域是{3,5+,20},则其定义域是(B)(A){0,1,2,4}(B){1

8、,2,4}(C){0,2,4}(D){1,2,4,8}&y=^2x-x7(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