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

ID:32748172

大小:62.8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15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_第1页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_第2页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_第3页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_第4页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探讨摘要: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实质上仍然是以城市为主体,对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镇有明显的集群效应,资源原生地得到的实惠和补偿很少,不仅未能真正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甚至对资源原生地造成资源掠夺和生态破坏,农村将再次承担了社会转型的代价。BOP理论为中国、印度等有广大农村地区及大量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革命性的理论,那就是尊重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重视他们潜在的巨大创新能力,他们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转向农村是实现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关键词:BOP理论;原生态文化旅游;转变模式雷蒙•威廉斯在其《关键词一一文化与社会的词

2、汇》中曾指出,“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为耕种、居住之意,延伸为照料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而引申为“人的培养”、“心灵的陶冶”与“人类发展的历程”。对这一词源的追溯可见文化与人类原生状态的同源性,可以说文化就是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村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引发了当下的乡村原生态文化旅游热潮。“归根结底,文化生态的落差招致了原生态概念的出现,对文化生态落差的认识、强调与利用催熟了现代旅游与原生态的结合。”然而,伴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生态危机、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并未真正得到公平的全面发展机会,甚至将再次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牺牲品,承担

3、社会转型的代价。经济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转型对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可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转型的新思路。一、云南原生态文化旅游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发布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上来看,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其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6%和17%,总和占整个市场的60%以上。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时提出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对大、中、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立体化战略布局。

4、其中,提出鼓励发展农村手工艺品、民间演出和乡村文化旅游,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特色村,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可见,在传统模式基础上,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与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将成为可持续动力。云南是一个低纬度的高原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云南又是个多民族省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随着西双版纳、大理、丽江、腾冲等文化旅游发展成熟地区世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县域间发展不平衡、生态危机、产业结构优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5、。可以说,云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我国其他省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云南又是以高原盆地为发展中心的山区半山区省份,在128个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就有73个。云南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省份,根据云南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云南全省普查实际登记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978.6万人,占总人口的64.80%。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6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的。可见,云南与全国城镇化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今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工作中将面临巨大压力,云南农村发展直接关系到云南城镇化进程。二、BO

6、P理论的内涵及对农村现代化的启示贫困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普遍性问题。我国发达省份和城市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而中西部落后省份及欠发达地区仍处于贫困的非洲与亚洲国家水平,区域差异巨大。贫困的多维度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包含了教育、文化的贫困。世界银行在界定贫困时包含了从物质到社会、精神、文化的缺乏。此外,国际劳工组织、欧洲经济委员会及世界各国均对贫困的界定、标准、类型、测度等做了基本研究。贫困经济学则对贫困现象的产生原因、发展及规律进行理论分析,主张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马尔萨斯从理论上首次提出了贫困问题;马克思则从私有制与生产关系揭示了贫困的根源。纳克斯、纳尔逊、缪尔达尔等人都

7、认为,贫困会陷入恶性循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性的不均衡发展关系,即收入水平的循环累积,只有从权力、土地、教育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收入平等。舒尔茨《贫困经济学》提出建立贫困经济学,随后提出人口素质对改善贫困的决定性作用。刘易斯更关注文化贫困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布尔迪厄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对贫困现象进行了分析。诸多贫困问题研究及反贫困策略的提出,几乎都是立足于通过制度设计、社会组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