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

ID:32741747

大小:4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5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_第1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_第2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_第3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_第4页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_第5页
资源描述:

《亲社会行为研究新视角6484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摘要]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志愿者活动研究、跨群体助人研究,以及群体间助人研究。这些新视角及其相关的研究,反映出亲社会行为研究在各个水平以及相关学科间进行整合的趋势,有助于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志愿者活动;跨群体助人;群体间助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宽泛的行为范畴,是指个体自愿做出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相互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人际间临时、自发的助

2、人行为的情境因素和这类助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人际间助人行为的研究日趋饱和,研究者对助人和利他主义的兴趣逐渐降低。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被重新点燃。这时的研究者不再囿于传统的主题,而是开辟了诸多新的整合性的视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称为微观分析水平的研究),以及群体和组织水平上助人行为的研究(称为宏观分析水平的研究)。前者是在社会神经科学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视角,后者的发展主要归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志愿者活动研究的不断升温。志愿者活动是镶嵌在由社会群体身份所建构的社会和行政背景中的一种有计划、长期的亲

3、社会行为。它既是一种个人活动,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志愿者活动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背景,来联结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和群体或群体问行为研究,促使这两个本来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鉴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将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进行述评。一、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一)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关于亲社会行为起源的研究表明,共情可能是连接遗传倾向和直接的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成分。对他人状态的共情唤起,可转化为各种亲社会情绪(诸如同情、怜悯、内疚和担忧等)...,继而诱发亲社会行为。鉴于这种理解,在社会神

4、经科学发展起来后,研究者很快就开始探究共情的神经基础,并使之成为社会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该领域不断累积的证据表明,人们既可以共享另一个人的情绪或感觉状态,也可以通过对他人状态的推理来理解他人的意向、愿望和信念,前者被界定为是共情,后者被称为认知观点采择。尽管共情和对他人状态的认知推论经常同时发生,采用fMRI技术的社会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共情和认知观点采择激活了不同的神经网络。前者激活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前脑岛(anteriorinsula,AI)和扣带回(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区域,后者主要激活前额叶中部(medialprefrontalreglons),颞

5、上沟(thesuperiortemporalsulous,STC)以及顶叶(parietallobe)。Singer等通过比较被试自己接受痛刺激和观察另一个人接受痛刺激时大脑的激活状态,证明了在两种情况下,AI和Acc均被激活。其他使用不同痛觉刺激和情境的同类共情研究也有相同的发现。将痛刺激换成令人厌恶的气味刺激和触觉刺激时,这两个区域也会被激活。基于对共情的神经基础的探讨,社会神经科学家对共情的内涵做出了总结,即:(1)共情是一种情绪状态;(2)这种状态与另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是同形的;(3)这种状态由对另一个人情感状态的观察和想象引起;(4)共情者知道是另一个人引起了自己的情感状态。这种

6、界定能有效区分共情与观点采择、同情、怜悯和情绪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与同情或怜悯不同,被共情引发的情感状态与另一个人的情感状态是同形的,同情或怜悯却并非如此。共情不一定会激发亲社会动机,共情有时甚至有阴暗的一面,比如,用来抓住另一个人的弱点,使其遭受痛苦。而同情或怜悯则与亲社会行为有必然联系,如Kim等发现,对另一个人的悲伤表情产生怜悯会显著地激活中脑腹侧纹状体/隔膜区网络(midbrain—Ventralstriatum/septalreglionnetwork),这些区域对于诱发亲社会取向的动机及伴有的价值感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共情需转化为同情、怜悯或担忧情绪,才能引发亲社会动

7、机。除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共情做出完整的界定外,社会神经科学家还总结出大脑共情反应的调节因素。例如,情绪的内在特征、共情者与共情对象的关系、共情者的特征、情绪刺激的显著性与强度,情境因素等等。deVignemont和Singer等(2005)试图进一步探究共情过程在哪个环节上受到调节,提出了两个共情模型——后评价模型和前评价模型来对此进行阐释。...在后评价模型中,对情绪线索的知觉,直接地、自动化地激活了情绪反应,同时背景信息得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