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75176
大小:832.38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2-14
《《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思想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
2、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4摘要《维摩诘经》在佛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据《维摩诘经》的阐述来看,本经核心思想在“不思议解脱”。而不思议解脱思想,多用于论述个体如何成就圆满智慧。鉴于此,笔者论文内容如下。首先,梳理《维摩诘经》及不思议解脱之源流、主旨,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作一个概略了解。具体为:《
3、维摩诘经》的译本注本、产生背景及其内容主旨问题;《维摩诘经》与“不思议解脱思想”的关系;不思议解脱在原始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中国佛教时期的相关表达;《维摩诘经》中不思议解脱的本体论、境界论、方法论三种意义。其次,论述不思议解脱思想之生命存在观。依据不思议解脱的本体论意义可知,此“生命存在”实际上是整个解脱思想的出发点及解脱的终极目标。故而,需从生命之构成,生命之超越依据,生命解脱的理想境界三个维度来看待该问题。从佛教背景来看,生命因“思议”而生成,而最能体现“思议而生”者又集中于“十二因缘”“六道轮回”二说。至于生
4、命超越的依据,实际上可分为二,一是“不思议体”的存在,二是解脱方法模式的存在,缺一不可。而不思议解脱思想中的生命理想境界,可集中在福慧双修和净土思想两点上。《维摩经》强调:福慧双修,也就是既有世间福报又有圆满如来智慧功德;净土,“心净则佛土净”,言下之意,不思议视角中,生命因“心净”而展现出理想的智慧境界。再次,探讨如何达到“不思议解脱”境界。涉及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关于“不思议”是否能作为一种修行方法的争论。第二,依据《维摩诘经》中所说的“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将不思议解脱当做一种法门并详细分析其要点。在论文的最后
5、,进行不思议解脱思想和现代社会的对接探讨。内容集中在不思议解脱的生命价值观对现代伦理价值体系重建的启示,以及不思议解脱思想对现代人身心医疗护理作用的借鉴上。从而,真正体现出不思议解脱思想超越古今的价值所在。关键词:维摩诘;《维摩诘经》;不思议解脱IAbstractThedirectfunctionofInconceivableLiberationThoughtofVimaiakirtiNirdesaSutraisuseddeliberatelyindisengagingfromobjectiveordeal,namel
6、ybeingusedinbreakingthelimitationofindividuals`lives,establishingwisdomsubjectively,thoughitisnottheuniqueresolvingtheory.Judgingbythecaseabove,themaincontentsofthisarticleareasfollowed:Firstly,wesummarizedandverifiedtheorigins,gistofVimaiakirtiNirdesaSutraandIn
7、conceivableLiberation,andtookabriefviewofthestudyobjectsofthisarticle.Indetail,thesearethetranslatedandnotedversionofVimaiakirtiNirdesaSutra,thecreationbackgroundaswellasitsproblemsrelatedtoitscontentsandgist,therelationshipbetweenVimaiakirtiNirdesaSutraandThoug
8、htofInconceivableLiberation,therelatedpresentationofInconceivableLiberationExtricationrespectivelyintheperiodofprimitiveBuddhism,MahayanaBuddhismandChineseBuddhism,a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