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

ID:32666313

大小:59.7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2《愚公移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2.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儿种句式;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教学重点和难点】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2课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二、指导预习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

2、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三、研习新课1.教师朗读全文。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1.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一段话,明确:这段话

3、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2.学习第二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⑴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于)、“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2)分析“家庭会议”。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②愚公妻“献疑”,第一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是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

4、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Z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从表达上看,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來了。(5)归纳第二段,回答预习吋提出的问题。课文第二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二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

5、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三段讲到。四、布置练习、思考1.背诵第一、二段。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二、研习新课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2.转入读讲第三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

6、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表明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从心里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

7、,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诸行动。(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I木I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闲难。愚公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发展变化的认识。4.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先理解、翻译第四段,然后讨论,要求同学回答问题。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