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9225836
大小:6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17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愚公移山》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4.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
2、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体裁、出处和作者1.体裁和出处《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2.列御寇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miù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三、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惩chén
3、g塞sè迂yū曾céng荷hè箕畚jīběn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厝cuò2.朗读课文。⑴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⑵朗读停顿的指导。 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⑶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㈠第一部分(1):写太行、王6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
4、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㈠第二部分(2):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㈡第三部分(3):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㈢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五、解读文本㈠解读第1自然段1.原文:(略)。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5.问题探究⑴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愚心移山
5、的艰巨性。㈡解读第2自然段1.原文:(略)。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5.问题探究⑴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讨论并明确: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⑵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讨论并明确:“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⑶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讨论并明确: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
6、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⑷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讨论并明确:写此事有两个作用:①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六、课后作业1.完成“思考探究”一、二、三。61.完成补充练习一、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复习旧课1.学生背诵第1-2段;2.如何理解“其妻献疑”一句?二、解读文本㈠解读第3自然段1.原文:(略)
7、。2.学生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3.教师点拨、纠正4.译文(略)。5.问题探究⑴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讨论并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