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

ID:32641320

大小:66.4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2-14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_第1页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_第2页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_第3页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_第4页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测谎结论证据资格和其规范摘要:现行三大诉讼法均未明确规定将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种类单列,诉讼法学界对此也存有争议。首先通过对否定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的观点进行反证分析后认为: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和关联性,可作为诉讼证据使用;再将测谎结论与司法精神病鉴定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测谎结论可归于证据种类中鉴定意见一类。最后,建议对测谎技术作如下规范:一是制定行业标准,严格规范测谎员的资格认证;二是加强对测谎鉴定机构的监管。关键词:测谎结论;证据资格;鉴定意见;规范中图分类号:D925.2;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2002305测谎仪又叫多参

2、量心理测试仪,自诞生以来,测谎结论就一直争议不断,尽管测谎仪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测谎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和完善,但人们对测谎结论是否能被法庭采纳作为证据使用仍持谨慎态度。明确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以及测谎结论的证据种类归属问题,亟待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解决。现就测谎结论是否具备了证据的基本属性,测谎结论与鉴定意见的关系如何,如何规范测谎技术等进行探析。、测谎结论符合证据的基本特征关于测谎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资格,争议已久,本文从否定测谎结论作为证据使用的观点出发,对其理由进行反证分析,论证了测谎结论具备证据的基本属性。否定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的观点认为,测

3、谎只能作为侦查破案的一种手段,主要理由如下:一是测谎结论缺乏客观性,二是测谎结论的准确性不高,三是测谎结论与案件的相关程度有待商榷。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如测谎技术是否应该被采纳为证据,其技术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较高的准确率以及在法律上是否有法律规定不可采的理由,是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对于以上否定的观点,由于未充分考虑相关因素,难免有失偏颇。现论证如下。(一)测谎结论的准确性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测谎技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心理学、脑科学以及电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测谎仪和测谎方法日臻完善,测谎结论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测谎技术的可靠性也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据最新

4、《测谎法律依据快速查询指南》(第1版)的介绍,截至2007年7月,美国已有20个州采纳或有限采纳了测谎结论[1]。国外学者及相关机构对测谎结论的准确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据美国测谎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980-1997年来,对测谎结论准确率和可靠性的研究文献共80个,总计测谎测试6380次。其中,在12个案件的准确率研究中进行了2174次测试,总准确率为98%,在11个案件的可靠率研究中包括了1609次测试,可靠率为92%[2]o1978年,J.Widacki和F.Horvath发表在《法医科学》杂志的文章中,将测谎鉴定与在刑事案件中已经被法庭采纳的传统鉴定证据如指纹鉴定

5、、笔迹鉴定和目击证人证言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测谎结论比笔迹专家证言、目击证人证言更可靠,准确率分别为:测谎结论90%,笔迹专家85%,目击证人35%,指纹专家20%[3]o在国内,近年来测谎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犯罪心理测试中心武伯欣教授运用测谎技术“测试案件超过1300起,测试了1.2万余人,涉及26种案件类型。其中,80%以上经测试后讯问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分无辜者与涉案人的准确率达到98%”[4]。因此,随着测谎技术的不断发展,测谎准确率不断增加,对其准确性的担忧已不是使用该技术的主要障碍。换言之,采用先进的测谎

6、仪,由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测试人员进行测谎鉴定,测谎准确性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一般来讲,笔迹、指纹鉴定在证据种类中属于间接证据,起辅助证明作用。而测谎结论的准确率高于笔迹、指纹鉴定等证据。此外,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测谎技术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其编题和评图方法等已自成体系,应用主体和测试范围清晰明确,应用原则和操作程序严格规范,具备了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其结论的可靠性亦应得到承认[5]。(二)测谎结论的客观性周智良在《从测谎技术的应用谈“心身证据”》一文中指出,现代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心身医学的研究表明,“外在的躯体与内在的心理之间是不能分离的,即躯体和心理是相

7、关统一的”[6]。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受客观事件作用的结果,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理压力,而这种心理活动又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或降低、体温升高、肌肉颤抖、语调异常、呼吸急促、血流量变化等。邱福军在《论我国测谎结论证据规则的构建》的研究中表明: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只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控制,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通过仪器测试说谎者的生理参量变化,可以分析其心理变化,从而判断其对某一涉案事实的回答是“真话”还是“谎言”,可作为筛选或排除无辜者或确认犯罪嫌疑人的重要参考依据[7]。心理学研究表明,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