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35398
大小:56.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4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思索摘要近些年,高等职业技术体育教育改革已开始突破一贯的旧的教育模式,逐步发生了从观念、内容到方法、手段的全方位变革,教育重点从传授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转化为使学生具备和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及方法,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实效性的项目也被充实到体育教育内容中。使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高职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养成锻炼习惯,走出校门能终生受益,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关键词高职职业体育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1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进行体育教育改革1.1以健
2、康第一的思想呼唤教育改革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国有2亿多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全民
3、健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1.2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呼唤1985-2000年四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一些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引起了中央领导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健康意识薄弱;学生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少,且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欠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不够丰富。1.3高职体育培养目标呼唤教育改革高职体育教育为学校实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髙技能型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职
4、院校的体育教学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2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2.1以实用性体育为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是为了“用”,教要“实用”。“学”才能“致用”。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专业及职业特点,充分了解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设课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指导下,应积极开发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实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要发展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需求及今后就业的需要,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生产、管理等领域第一线的实践操作,对职业特殊体育素质的要求
5、较高,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使年轻人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1.2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课程要从课程理念的更新入手,在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组织的优化、课程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2.3“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师的设计要
6、能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应分层次制定教学及学习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才能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2.4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1)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新体育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
7、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2)由于体育课程与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没有必然的联系,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学生就可能不主动地学和练。3高职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1)扩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2)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如:家庭与社区,远足、郊游与野营等。(2)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