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625361
大小:57.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3
《52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病原体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52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病原体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细菌类型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提取创伤边缘组织作为样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实验,并对结果作回顾分析。结果:创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多(26.92%),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绿脓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节青霉素最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节青霉素最为敏感。结论:对于开放性骨折,反复彻底的清创是预防感染发生的关键,及时做创口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准确地应用抗生素,降低创面感染率
2、,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病原菌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0153-02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和工程建设等机械动力工程的增多,开放性骨折成为一种常见的开放性外伤疾病[llo开放性骨折容易造成软组织拉伤、脱落以及创伤污染,治疗难度大,术后感染率高。为探讨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5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1
3、5〜64岁,平均(22.4±5.9)岁;住院时间7〜86d,平均(23.4±5.l)d;I级开放性骨折8例,II级开放性骨折17例,III级开放性骨折27例。1.2治疗方法入院后医护人员应立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仔细评估,首先清洗创伤: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然后再用0.5%的碘伏、0.05%洗必泰等消毒剂冲洗伤口。按解剖顺序除去受损的组织,再用消毒剂、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冲洗过程中要静脉注射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随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参照Gustilo分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清创过程中取创伤边缘组织作为样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敏
4、感率二(敏感菌株/菌株数)X100%o2结果2.1清创时机与创口感染率的关系本组52例开放性创伤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感染率17.31%o创伤后4h之内、4〜6h、6〜8h、8〜10h、10h以上清创后创口感染率分别为:6.25%、9.09%、20.00%、33.33%、50.00%,详见表lo2.3主要致病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敏感度检查结果通过药敏试验发现:绿脓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氨节青霉素最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节青霉素最为敏感。详见表3。3讨论开放性骨折常由外力撞击导致的创伤和挤压伤,该
5、病失血多、伤口多伴有污物、创口感染率高等特点,需要就近、尽早、尽快接受手术治疗。随着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损伤程度和创口污染程度的增大,致使感染率升高。对于损伤程度较高且创口污染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入院时要立即清洗创口,清除坏死组织时不要伤及正常组织[2-4],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止血,固定骨折部位[5],防止清洗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本次研究发现:从受伤到清创,时间间隔越短,术后感染率越低。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防止伤口因长时间暴露导致感染率增大[6-8]o清创是预防开放性骨折感染的关键,及时、有效的清创可以除去细菌等物质的附着,便
6、于手术治疗。伤后4h内高压和低压脉冲式冲洗在除菌方面能达到一样的效果,伤后6h只有高压冲洗能清除细菌[9-10]o由于高压冲洗会对患者的创口产生部分损伤作用,所以选用高压还是低压冲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11]O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引起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类型以及针对病原菌对应敏感的抗生素[12]。创口感染以绿脓杆菌感染最多,其后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临床上治疗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使用各类抗生素提供了参照。综上所述,开放性骨折患者入院时,临床医师要快速准确地处理创口,多次彻底的清洗创口是防止感染的关键,能有
7、效降低感染发生率。及时做创口病原菌鉴定和药敏实验,有利于临床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黄浩.62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44(2):176-177.[2]蒋劲松,李传杰.267例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775-777.[3]冯周莲,张宏宁,康玉闻•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15):591-592.[4]马金来•开放性骨折创面的细菌学调查及预防用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8、2010,7(5):69-70.[5]罗阳,张雪,王旭全,等.预防术后感染的新型外固定装置研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1831-183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