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

ID:32616026

大小:1.07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3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_第1页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_第2页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_第3页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_第4页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_第5页
资源描述:

《楊明明: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57釋毛公鼎“庸有聞”及相關問題(首發)楊明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西周晚期重器毛公鼎銘(集成02840)曰:“王曰:父,今余唯肈巠(經)先王命,命女(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惷)于小大政,(甹)朕立(位),虩許上下若否雩四方,死(尸)母(毋)動余一人才(在)立(位),引唯乃智余非,(庸)又(聞),女母(毋)敢妄寧,虔夙夕叀(惠)我一人,雍我邦小大猷,……”其中“引唯乃智余非又”一句,各家斷句釋義爭議頗大,多以“余非

2、又”五字連讀,吳大瀓讀為郭、廓,讀為昏,言非余好大而喜功也。孫詒讓釋為高,讀為《書·盤庚》“不昏作勞”之昏,訓為勉,言余非以有勤勞而高人也。劉心源亦讀為廓,讀為昏,言我非夸張及昏昧也。王靜安讀為余非庸又昏。諸說皆引自楊樹達先生《積微居金文說·毛公鼎三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6頁。楊樹達先生則以“弘當爲“引”字。唯乃智余非”六字為句,“又”三字為句。謂:“讀為庸,又與有同,為古文聞字。此言:我居王位,惟女能知余之過失,當以聞于余也。”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毛公鼎三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6頁。裘錫圭先生裘锡圭:《說金文“引”字的虛

3、詞用法》《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61-362同意楊先生的意見,並對此句進行了更詳細的解釋和論證,謂“引唯”當讀為“矧唯”,屢見于《尚書》,其義當與“亦惟”或“又惟”相近。訓“庸”為“用”,謂“庸有聞”之“聞”指聞于君上而言。按:楊、裘二位先生的釋讀于銘文文意最為暢通。但二位先生只是就毛公鼎一篇銘文而進行的討論,我們聯繫其他銘文、甲骨文和文獻語言時,發現“有聞”、“不聞”、“有不聞”等實為商周時常用語。王國維先生《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75頁。論及“古人頗用成語,其成語之意義與

4、其中單語分別之意義又不同”是古書難解原因之一。“有聞”、“不聞”等由“聞”組成的類似詞組即是王先生所謂的“成語”,在甲金文及先秦文獻中有其固定的語境及意義。“聞”之字形甲骨文作(合集6076)(合集7214)(合集7215)等形,唐蘭先生最先識出此字“乃聞之本字”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222頁。。董作賓先生謂“‘聞’收稿日期:2010年9月8日發佈日期:2010年9月10日頁碼:6/6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

5、257原為報告、奏事之專字,从或為耳字,从,為報告者跽而以手掩口之狀。”于省吾主編《甲骨文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67頁。周初金文利簋()、盂鼎()字與甲文無大異,唯耳形已與人頭部分離,中周以降,字形漸譌,作(逆鐘00062)(毛公鼎02841)等形。《說文》古文作,从耳昏聲,小篆作,从耳門聲。魏三體石經作,《玉篇》作,皆為之譌變。《說文·耳部》:“聞,知聞也。从耳,門聲。,古文从昏。”金文中“聞”有用為聽聞義者,如大盂鼎(集成02837):“我聞殷述(墜)令(命)”,“聞”,即聽聞。或借為“婚”,如乖伯歸夆簋(集成04331):“享夙夕,

6、好朋友雩百者(諸)聞(婚)遘(媾)。”又或假為“”,如彔伯簋蓋(集成04302):“虎冟朱裏、金甬(筩)、畫聞()。”春秋銅器銘文中則有用作聲音或名聲傳佈、傳揚者,則為引申義,如䣄王子鐘(集成00182):“其音(悠悠),聞于四方。”王孫誥鐘(新收418):“聞于四國。”值得注意的是,“聞”在以下諸例中的用法:(1)逆鐘(集成00060-3):毋有不聞智(知)。(2)諫簋(集成04285):“先王既命女(司)王宥,女某不又聞,毋敢不善。”(3)蔡簋(集成04340):(司)王家外内,毋敢又(有)不聞,(司)百工,出入姜氏令(命),厥又(有)見又(有)即令

7、,厥非先告蔡,母(毋)敢又(有)入告。(4)宰獸簋(新收664):奠(庸)外入(内),母(毋)敢無聞(知)。諫簋之“女某不有”陳夢家先生認為“某假作謀或敏。……不又昏即不有昏,即不昏。”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90頁。郭沫若先生則認為“‘女某不又,毋敢不善’句法與毛公鼎‘余非(庸)又(昏),女毋敢妄寧’相同,知某乃讀為靡。否、鄙通。……即昬庸之昬本字,象人首為酒所亂而手足無所措也。”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117頁。楊樹達先生謂“某聲古與無聲互通。女某否又昬,即女無不有聞。”楊樹達:

8、《積微居金文說·諫簋跋》,中華書局,1997年,121頁。按,諫簋字作、收稿日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