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语法化讲义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

ID:32570035

大小:434.80 KB

页数:101页

时间:2019-02-12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_第1页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_第2页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_第3页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_第4页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毓智语法化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1.1理论框架这一部分将简要论述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历史事实中归纳规律,揭示汉语语法发展的具体过程。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个适合描写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框架。尽管我们认为新近的历史语言学理论¾语法化最适合于我们的研究目标,但是该理论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对印欧语言历史发展的考察,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汉语的情况。1.1.1语法化理论凡是对历史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一定都会对“语法化”和它的相应英语叫法grammaticalization不陌生。然而在目前通行的英语辞典中尚见不到grammaticalization这个词条,甚至

2、大部分的语言学辞典也未收录该词条(如Trask1993)。要了解该词条的定义只能到有关的历史语言学书中去找。下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解释。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时性的,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特别是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从这一角度看,语法化是关心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共时性的,基本是把语法化看作一种句法、篇章和语用现象,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格式。(Hopper&Traugott1993:2)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有关语法化现象的文献。首先注意到有关现象的人是中国学者。根据郑殿、麦梅翘(1964),过去一千年来,中国学

3、者一直很注意语言中的“虚化”现象,相对于普通历史语言学中的“语义虚化(semanticbleaching)”或者“语法化”。一个名叫周伯奇的元代学者已经注意到,很多当时语言中的虚词都是来自实词。清代涌现出了一批研究虚词的优秀学者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王引之和其《经传释词》、袁任印和其《虚字说》等。在西方历史语言学中,法国学者Meillet于1912年在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语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使用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这一术语,用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此外,他还把语序变化归入语法化现象。该思想还可以追溯到Humboldt和Ga

4、belentz早期关于语言演化的学说。在这篇文章中Meillet已经确立出导致新语法形式产生的两个机制¾类推和重新分析。华裔学者李讷和Thompson合作在汉语历史句法形态学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们的论著(如Li&Thompson1974,1976a,101和1976b)对语法化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方面是他们关于汉语连动结构(verbserialization)的研究,指出动词可以语法化为一个格标记,从而可以引起语序的变化。此外,他们还提出了“话题”和“主语”之间的历史渊源:主语实际上是从话题语法化而来的(1976b:484)。这些研究对汉

5、语历史句法形态学非常具有启发性,后来汉语历史语言系的研究、特别是国外的有关研究都与他们的工作有关。孙朝奋于1996年出版了他的《汉语史上的语序变化和语法化》该书的英文名字为Word-OrderChangeandGrammaticalizationintheHistoryofChinese。第二讲汉语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化的制约¾判断词“是”产生的机制2.1引言先秦汉语的判断句跟中古以后的明显不同,前者是在句末加上语气词“也”,后者则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上判断词“是”。例如:(1)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上)(2)他是一个丈夫,我也是一个丈夫。(现代汉语)前后期的判断

6、句所使用的语法标记是性质很不一样的。本章就是要探讨第一种形式消失和第二种形式出现的原因。语法化理论认为(Hopper&Traugott1993),语义相宜性和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即使有些词语语法化了,它们语法化的程度和方向还会有差别。这是迄今的语法化理论尚无法解释的一种现象(Traugott,forthcoming)。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与语法结构的类推有关。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本章采用了Kiparsky对于历史语言学中“类推”机制的解释:类推的方向、范围和具体过程受制于该语言的整体结构特性。本章的分析表明,一

7、个时期的语言的整体结构特性往往会通过类推诱发一些词语的语法化。Traugott(forthcoming)指出,“对于一个语法形式产生的句法环境或者篇章组织的深入研究,将使语法化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考察的中心就是导致“是”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判断词“是”演化的全部过程大致为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在这其间它由一个普通的指代词演化成一个判断词,而且最后完全取代了旧有的判断句式而成为唯一合法的句式。五世纪之后的汉语判断句一定要求一个判断词连接主语和宾语。“是”在成为判断词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不在本章的讨论范围之内。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