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3

《星星变奏曲》教案3

ID:32538392

大小:67.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1

《星星变奏曲》教案3_第1页
《星星变奏曲》教案3_第2页
《星星变奏曲》教案3_第3页
《星星变奏曲》教案3_第4页
《星星变奏曲》教案3_第5页
资源描述:

《《星星变奏曲》教案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星星变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

2、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二、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三、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四、教学思路: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

3、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5/5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4、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六、教学步骤一、在标题中设疑,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3、星星变奏曲江河 1、介绍音乐术语“变奏曲”,让生思考文题中的“星星”和“变奏曲”会有何关系。2、带学生回顾、明确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二、诵读,整体感知:1、播放罗京老师的朗诵,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

5、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让学生自由阐述初读的感受,并找出诗中所涉及的意象。3、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三、介绍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

6、征)等在5/5“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四、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

7、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五、再读感悟在了解了朦胧诗概况和诗人简况的基础上再读诗歌,并阐述感受。六、讲授点拨: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

8、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