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97955
大小:1.38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05
《3《星星变奏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古诗词中的“星”: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这是人性的高贵。星星变奏曲江河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80年他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
2、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
3、多用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失明的双眼把暗夜看透,无语的泪花把光明寻求。——阿炳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北岛《回答》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听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朦胧诗:(品读意象)意象: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
4、客观事物意境:意象所烘托出的氛围或境界1朗读第一节诗,思考:在这一节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富有诗意、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2作者营造这样一种温馨自由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对光明和美好理想的热切向往。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对光明和美好理想热切向往把握意象读懂诗歌3朗读第二节诗,思考:在这一节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象:颤抖的星、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星星等。意境:凄苦、寒冷
5、、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意象:颤抖的星、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4星星象征着什么呢?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怎样的追求?星星象征光明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主旨:这首诗用星星、诗、蜜蜂等意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等来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朦胧诗:(品读语句)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展现了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给人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6、品读语言: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从听觉和视觉写声音的隐约和白丁香的朦胧,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是相通的。以视觉写听觉,突出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问题研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
7、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变奏曲:(欣赏形式)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