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都的秋》教学设计

《姑都的秋》教学设计

ID:32537989

大小:68.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1

《姑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1页
《姑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2页
《姑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3页
《姑都的秋》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姑都的秋》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培养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三)德育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三、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个课

2、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自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名篇、佳句有哪些?(课件出示:导语: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自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文名篇、佳句有哪些?归纳如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柳永的《雨霖铃》,毛泽东的《沁园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佳句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

3、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有人悲秋,有人颂秋。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 )(二)解题“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课件出示)4(三)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介绍作者

4、: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时代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

5、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课件出示)(四)听录音,精读课文,品味意境(课件放录音)1.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

6、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

7、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学生较容易答出“清”这一特点。(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4,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

8、现了文眼中的“静”。(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课件显示板书)2.从散文特点看,五幅图景是“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