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尼尔笔下人物确认自我艰难旅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奥尼尔笔下人物确认自我的艰难旅程姓名:郑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赵琨2012-0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尤金·奥尼尔(Eugene0’Neill,1888—1953)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他的作品领域宽广,既反映了诸多社会现实,也对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无归属感和自我身份的丧失在奥尼尔笔下的许多人物身上都有体现。这一点已为评论界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至今未成体系。评论界在奥尼尔笔下人物寻找自我身份是否成功的问题上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梳理奥尼尔的成长经历、哲学观念,研读其作品,认为以往研究或忽视了奥尼尔笔下人物自我身份丧失的原因的多元性,或对他笔下人物是否能够确认到自我没有做以充分地挖掘和阐释。故而,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奥尼尔前两个时期剧作中的人物分别经历了自我确认的成功和失败,经过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尝试,晚期剧作中的人物探索到了确认自我的道路。本文将分四部分论述中心论点。在第一部分中总结了奥尼尔戏剧中呈现出的人物确认自我的几种途径。其余三个部分分别选择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是否确认到自我进行分析。在第二部分中选择《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和《毛猿》三部作品进行分析。这三部作品均创作于1920年至1921年问,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人物通过艰难的抗争最终确认到自我。奥尼尔相信“自我”的存在,并将个体自我置于命运的对立面,即使个体对命运的抗争虽失败但仍然肯定其积极意义。接着本文将继续探讨造成奥尼尔这种思想倾向的原因。这种思想倾向主要来源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本文发现对奥尼尔影响较深的基督教教义、尼采哲学和荣格心理分析学存在共同特点:即都肯定人的创造性自我;都认为自我能够在斗争中得到完善和发展;都认为自我与环境是对立的。这也代表了西方哲学对自我的态度。在西方哲学中“自我”区别于自然、社会等外在环境而单独存在,自我与环境对立。所以在西方视野中,“自我”这一概念得到凸显。在此影响下,奥尼尔的作品中屡次出现人物与命运、人物与环境的斗争就不足为奇了。在第三部分中选择创作于1923年的《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和创作于1926至1927年的《奇异的插曲》。在这两部剧作中,奥尼尔对“自我”是否存在,自我的价值是否能够得以实现不再像前一阶段那么肯定。人物的自我确认大多失败,即使成功,这种成功也是建立在并不稳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是家庭的悲剧和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的介入改变了奥尼尔的心境。奥尼尔广泛涉猎印度教、佛教和道家学说的书籍。这些东方哲学对自我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与西方哲学截然相反。东方哲学不赞同西方哲学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定义为对立的观点,而主张将小的个体自我融入到大的宇宙自我中,使个体自我呈现出无我的状态,并将宇宙间的一切都划归到周而复始的循环当中。东方哲学对自我的消解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消极色彩,这必然对奥尼尔产生影响。加之家庭的不幸接二连三地发生,奥尼尔此阶段作品中出现迷惘消极情绪也就不难解释了。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第四部分中选择《送冰人来了》和《诗人的气质》两部戏剧进行阐述。这两部剧作均完成于奥尼尔创作的晚期。奥尼尔笔下人物经历前两个阶段的尝试,探索到了自我确认的道路:昏昏沉沉的白日梦,温暖的友情或者是清醒的顿悟。关键词:奥尼尔;戏剧;自我;确认;抗争 AbstractEugeneO’Neillf1888.1953)isknownasthefatherofmodemAmericandrama,andhisworkisabroadfield.andbcIthreflectalotofsocialreality,butalsoaeornn:10nprobleminhumannaturehadathoroughdiscussion.O’Neilldescribedmanyofthecharacterswhohaveembodiedthe10ssofnomodemcommonsenseofbelongingandself-identity.Thishascriticsconcernedaboutthisissuealsohasachievedsomeresults,butsofarunsuecessfullysystem.CriticsfindinO’NeilldescribedfiguresontheSuccessofself-identityisstillcontroversial.CombingthroughtheO’Neill’sgrowthexperience,philosophicalconcepts,readinghisworks,thatpreviousstudiesignoredthediversityofthereasonsONeilldescribedfiguresthelossofself-identity,orbeabletoconfmnwhethcrhedescribedinthefiguretotheselfdoesnotdoinordertofullytapinterpretation.Therefore.thefollowingpoints:Orl呵eillplaysduringthefirsttwocharacterswereexperiencingthesuccessesandfailuresofself-confirmationthroughthesetwostagesisconstantlytryingtofigureinthe1ateplaysexploredtoconfirnqthatselProad.嘶sPaperwillbedividedintofourpartsdiscussestheeentxalargument.InthefirstpartsummarizestheO'Neillshowingfiguresconfimathattheselfinseveralways.Theremainingthreepartswereselectedinthreedifferentperiodsofworktoconfirmthefiguresfordifferentperiodstoself-analyze.SelectthreeworksofAnnaChristie.EmperorJonesandTheHairyApeinthesecondpartoftheanalysis.Thesethreeworkswereereatedin1920.1921.andcharacterthroughthedifficultfightinthisstageoftheworksfinalconfirmationtothesel£O,Neill,believethatthe”self’exists,andindividualself-placedinthefateoftheoppositesideofthestraggleoftheindividualfateoffailurebutstilldefinitelyinthepositivesense.Thenthisarticlewillcontinuetoexplorethereasonsfor0tNeillt11isideologicaltendency.Thisideologicaltendencyfromtheinfluenceof胁stemthought。阮findthattheChristiandoctriDeofthedeepesteffectonOtNeill,Nietzsche,philosophyandJungiallpsychoanalysistherearecommoncharacteristics:creativeself-a伍rmed;areabletoself-improvementanddevelopmentinthestruggle;bothselfandenvironmentmutuallyexclusive.ItalsorepresentstheattitudeoftheW.estemphilosophyofself.InW.esternphilosophyof”self’isdifferentfromthenatural,socialexternalenvironmentalone,self-confrontationwiththeenvironment.Therefore,intheWbstemperspective,theconceptof”self’isprominent.StruggleundertheinfluenceofOfNeill’sworks印pearrepeatedlyinthecharacteranddestiny,thecharactersandtheenvironmentisnotsurprising.Inthethirdsection,selecttheA1lGod’sChillunGotWings,Createdinl923、StrangeInterlude,createdin1926to1927.Inthesetwoplays,O-Neilltheexistenceof”self’,self-worthcallberealizednolongersosure,likethepreviousstage.Characterself-identifiedmostlyfailed,evenifsuccessful,missuccessisbuilt011isnotasolidfoundation.ThisarticlefamilytragedyandOrientalmysticism,philosophyofinterventiontochangethemoodoftheOTNeill.ONeillbroadspectrumofbooksofHinduism、BuddhismandTaoism.TheseEasternphilosophiesontheunderstandingof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andenvironment,andWestemphilosophyistheopposite.EasternphilosophydoesnotWestemphilosophywillbeself-definedrelationshipwiththeenvironmentforopposingpointsofview,advocatedsmallindividualselfintoalargeuniverseofself,myindividualself-presentation.andtheuniverseIII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1areelassifiedintothecyclefinally.Easternphilosophyofself-digestionwithanegativecolor,whichwillinevitablyhaveanimpacton0-Neill.Combinedwiththemisfortuneofthefamilyoccurredoneafteranother,confusionnegativeemotionsisnothardtoexplainthisstageworksofONeill.hthefourthsection.selectTheIcemanComethandATouchofthePoettwodramaelaborate.Thesetwoplayshavecompletedthe1ate0‘Neillereation.OTNeiUdescribedthecharacterstoexperiencethefirsttwostagesattempttoexploretheroadofself-confirmation:groggydaydreaming,warmfriendship,oracleareplphany.Keywords:O'Neill;drama;self;affirm;strug百eIV 望室堕堇奎堂堕±兰垡迨窒——引言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Eugene0’Neill,1888—1953)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被誉为美国民族戏剧的奠基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评论界曾指出:“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删他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一生创作的戏剧达五十多部,可谓成果颇丰。在他的剧作当中只有《啊!荒野》是喜剧,其他均是悲剧。奥尼尔塑造的人物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妓女、水手、农民⋯⋯有些人物虽然曾经一度得意,但也被命运抛到底谷。奥尼尔作品多悲剧的倾向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他的生活来看。他生于旅馆,死于旅馆。童年时随做演员的父亲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与父亲之间缺少一种天然的亲近,又无法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温暖。又曾几次经历婚姻的破裂。其二,从他的信仰来看。奥尼尔自幼为天主教徒,青年时期因对上帝失望而背弃天主教,之后始终没有找到新的精神依托,曾经经历过严重的精神危机。其三,从他民族心理来看。奥尼尔家族早年从爱尔兰移居美国。这种身在异国的漂泊感伴随了奥尼尔一生。②此外,奥尼尔十分喜爱古希腊悲剧和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他的许多作品在结构和主题上都有古希腊悲剧痕迹,而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中的循环观,无我观等因素也对奥尼尔产生了影响。奥尼尔将自身的悲剧意识和对生活的体验赋予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他通过展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种种磨难,挖掘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恐惧、焦虑、孤独和无所皈依等等。尤其是无归属感和自我身份的丧失在奥尼尔的人物身上表现得颇为突出,这一点也已为评论界关注。对于这一主题评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造成自我身份丧失的原因的探索,多数评论认为是异化造成了现代人的自我身份丧失,如《异化与自我身份的丧失——论尤金·奥尼尔创作的三个阶段》(王霞《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一种缺失了的归属感——论(毛猿)中的异化人生》(缑英杰《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9)。笔者以为这一结论过于简单,造成奥尼尔笔下人物自我身份丧失的原因应该是多元的。另外一方面,对于奥尼尔笔下人物找寻或者确认自我的行动是否获得成功这一问题学界是存在争议的。武跃速的《论奥尼尔悲剧的终极追寻》(《外国文学研究》2003,1)认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是飘忽和不易追寻的,因此人类寻找家园的道路会异常艰辛,甚至注定失败。与此相反李晶晶、江滨和张晓来在《(榆树下的欲望)与(悲悼)归属感主题探讨》(《天津大学学。尤金·奥尼尔.天边外[M].汪义群泽.广西:漓江出版社,1984.第14页.@参见克罗斯韦尔·鲍恩.尤金·奥尼尔传——坎坷的一生[M].陈渊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社科版》2008,3)中认为两部剧中的主人公都在外力压迫与内在反压迫中产生人格分裂,经历着内心的激烈冲突,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他们都在自由意志的终极作用下冲破矛盾的内心纠葛,最终寻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在追求人生意义的漫长旅程中实现了人性的统一,他们的自我确认最终是成功的。对于这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奥尼尔的成长经历、哲学观念,研读其作品,得出以下结论:奥尼尔前两个时期剧作中的人物分别经历了自我确认的成功和失败,经过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尝试,晚期剧作中人物探索到了自我确认的道路。本文将分四部分论述中心论点。期望就有争议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进而推进有关尤金·奥尼尔的研究的深入。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自我确认的途径西方人对“自我"的认识早在蒙昧时代就已经开始,随着历史的演进,西方人对自我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从赫拉克利特“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开始,“自我”进入到哲学家的视野。中世纪,神学的绝对权威减慢了西方人探索自我的步伐。文艺复兴时期,“人”重新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我再一次受到重视。17世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标志着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中的觉醒。之后洛克、休谟等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到了18世纪,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使自我作为主题真正确立起来。①自此,西方人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入,很多哲学家也对如何体现自我意识,如何确认自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认自我,即是确认我是谁,我是什么。作为杰出的戏剧家,奥尼尔在作品中也对自我确认的途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奥尼尔笔下的人物确认自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通过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来确认自我;通过他者的认同来确认自我;通过清醒地认识自己来确认自我。下文将对这三种途径进行具体分析。(一)通过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来确认自我个体价值包括个体的自我价值和个体的社会价值两种。个体的自我价值指个体对自身的满足、贡献。个体的社会价值则是指人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作出贡献,同时社会又要反过来满足个体的需要,对个体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尊重和肯定。②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实质在于个体自我满足。个体通过对这种满足感的体验来认可自己,确认个体的自我。奥尼尔笔下不乏这种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确认自我的人物。《安娜·克里斯蒂》中的老克里斯和马特就是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确认自我。这两个人物在剧中始终处于矛盾斗争的状态。他们在争夺安娜的战争中毫不相让,对海上工作的态度截然不同,彼此瞧不起并互相嘲笑。但如果仔细分析这对人物则会发现他们确认自我的途径竟然惊人的相似。正当壮年的马特身强体壮、肌肉发达、孔武有力,并且具有坚忍、果敢的精神。强健的体魄是马特的骄傲。即使死里逃生、精疲力竭的时候也不忘向初次见面的安娜炫耀自己充沛的体力。这是他自信的根源。同时马特非常热爱海上工作。他曾对老克里斯说:“真正有勇气的男子汉,海才是他唯一的生活,他也有足够的胆量!只有在海上,他才感到自由,到世界各地去邀游,见识各种各样的事物,不必积蓄钱财,或者从友人那儿偷钱,陆地上那些家伙消磨终身的一切鬼把戏他都不会有的。”@他也承认陆地上也有不错的职业,但始终拒绝离开大海,大海就是他的归属。在船上做一名司炉既劳累又肮脏,。李美辉.自我意识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发展历程[J].北方论丛,2005,4.第130—133页@王春艳.个体价值实现与角色认同的互动机制[J].社会科学,1991,9.第23页.@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欧阳基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48页.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时还要面临变化无常的大海带来的危险。可是马特认为只有这些负面因素才能够体现自己男子汉的体魄和精神,实现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到自我的确证。只有在海上马特才觉得他就是他自己。老克里斯看似与马特相反。他总是抱怨大海,痛恨大海夺走生活中的安宁和幸福,夺去亲人的生命。他百般阻挠女儿和马特的恋情,就是为了让女儿远离大海这个魔鬼。可是老克里斯的抱怨只是发泄由于生活中的不如意而积聚在心中的愤懑。年轻时的克里斯曾经如痴如狂地迷恋大海,从一个港口辗转到另一个港口,却始终不曾回家。当马特指责他是个被海吓破了胆的懦夫时,他反驳道:“当年,我还在帆船上的时候,我曾经经历过百来次暴风雨,比你的这次厉害多了!那时的船真是船——船上的人也是真正的男子汉。”在剧本的结尾,安娜做过妓女这一残酷的事实击倒了老克里斯。在极度的迷惘和痛苦中,这位父亲决定再次出海。年轻时的克里斯同马特一样,在与大海的搏击中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多年的海上生活赋予了老克里斯大海的气质,这种气质已经深深植入他的血液。他十分渴望陆地上安宁的生活,但是女儿打碎了他的梦。陆地并不是他的家园,大海才是他的归属。只有在随时蕴藏着危机与风浪的大海才能给老克里斯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自我满足,并实现自我价值,确证自我。同样的人物也也能够在其他作品中找到。《毛猿》中的司炉扬克一开始是个极度自信的人物。在戏剧的第一场中奥尼尔如此塑造扬克的形象:他身体健硕,膂力超群,在终日做着强劳动的伙伴们中间是最健壮的。这健壮的体魄成为他自信的基础。由于几乎不到外面的世界去,轮船底层就成了他的全部世界,所以他坚信正是他强健的体格推动了轮船前进,进而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转!他骄傲地喊:“使它转动的是我⋯⋯没有我,一切都要停顿。一切都要死亡⋯⋯我是原动力⋯⋯我开动了什么东西,世界就转动了!世道——那就是我!”①他瞧不起头等舱里的富人,称那些人为笨蛋,声称自己只要一举手就能把他们一整帮收拾干净。扬克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用强有力的体魄推动了轮船,进而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前进,对此他感到无限满足。他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推动世界的“原动力”。《奇异的插曲》里的尼娜也试图通过实现个体价值来确证自我。尼娜的未婚夫戈登在战争中牺牲,这使尼娜痛苦万分。她尤其悔恨的是在戈登应征入伍的前夜没有将自己的贞操献给他:“戈登从来没有占有我!我依然是戈登傻乎乎的处女!”②戈登的死给尼娜带来的真正的痛苦在于尼娜的个体价值的失却。尼娜觉得自己的存在不再有价值,“戈登死了!我的生命不论对我还是对别人还有什么作用?”这个时期的尼娜表情阴郁,情绪激动,性情暴躁,十分渴望能够找到一个途径来证明自己依然有价值。于是尼娜离开家去战地医院做护士,并为那些伤兵献上自己的身体。在奉献自己身体的同时享受男人的快乐,“当我做到这一点时,我才将找到自我,我才将懂得如何重新开始我自己的生活!”尼娜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之后她嫁给埃文斯,并做了。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荒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106页.。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欧阳基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195页.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母亲这些行为的动机也是同样,她想“找回人生依然有点价值的感觉”。尼娜在孕育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莫大的满足。整个人看上去都沉着镇定,并且神情中还洋溢着洋洋得意的自信。以上分析的人物都是通过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来确证自我。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让个体获得满足感,使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能够在生活活动所及的范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是谁,确证个体的自我。(二)通过他者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相对于作为主体的“我”,“我"之外的所有客体即为“他者”。很多哲学家都强调他者对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萨特就曾说过一个人无法自己注视自己,所以人必须通过他者的眼睛来占有并承认自己。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又会将来自外界的评价拿来对照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得出对自己的最后结论。对于生活在群体当中的人,有时他者对自己的评价甚至会比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起到更大的作用。很多时候人们更多地是从他者的眼睛中认识自己。如果他者对主体的“我”持肯定态度,那么“我"就将以此为重要参考,从而确认主体的自我。奥尼尔戏剧中就存在着通过他者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人物。而他者的认同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主流群体的认同,另一种是来自自身所处的小圈子的认同。1.通过被主流群体认同来确认自我在社会生活中主流群体代表着主流价值观念,通常占有较多的资源,掌握话语权,并有较大政治和经济权利,更能影响社会发展方向。西方社会中相对于黑人群体的白人群体就是如此。奥尼尔以种族问题为背景的戏剧深刻触及了黑人的自我确认问题。得到白人群体的认可就意味着被上层社会认同,一个个体如果带着这种来自上层社会的认同来反观自己,就会确认一个更使自身感到骄傲和自信的自我。《琼斯皇》一剧的主人公琼斯一出场就是一个“白心黑皮人”。他虽然是黑人,却运用白人的语言,称他统治的土著臣民为“黑鬼”。他接受白人的价值观——“小偷小摸早晚得让你锒铛入狱,大搂大抢他们就封你当皇帝,等你一咽气,他们还会把你放在名人堂里”。①为此,他疯狂地追逐利益和享乐,毫无道德感可言。他还模仿白人的统治方式。这个曾经惨遭白人压迫的黑人,成为海岛皇帝后就将白人的高压统治转而运用到土著身上,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琼斯希望自己成为白人。他没办法改变肤色,就在自己的宫殿中铺天盖地地运用白色。宽敞的大厅十分空旷,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地砖,白色的柱子,少有装饰物。他还尽量模仿白人的穿戴,极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白人,如果可以他会将自己的皮肤也刷成白色。琼斯的这些做法一方面是向往过上白人优越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是想得到白人的接纳和认同,这种接纳和认同能够帮助他建立一个新①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欧阳基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第85页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他想成为的自我——一个与白人无限接近的人。《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埃拉和杰姆同样是渴望被白人社会接受的人。埃拉本身就是个白人姑娘,心底里也为自己是个白人而深感自豪,但在嫁给黑人杰姆后她失去了以前的白人圈子。这就意味着埃拉被上流社会抛弃,不再被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认同。这使埃拉感到极度痛苦,并使埃拉人格分裂。她时而是白人埃拉,时而是杰姆的妻子埃拉。自人埃拉从骨子里瞧不起黑人,认为黑人又蠢又笨。而且她心中还隐藏着白人种族共同的恐惧:害怕黑人获得成功,威胁白人的地位。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阻止杰姆通过律师考试。而妻子埃拉十分渴望丈夫获得成功,“我是希望你去参加考试的!我希望你能通过!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律师!我希望你做给他们看看——给所有那些在我们背后鬼鬼祟祟地胡说八道的脏货看看——我嫁的是个怎样的男人。”①两个不同的“我”在埃拉的头脑中交替出现,致使她无法确认自己到底是谁。杰姆是一个十分想得到白人世界认可的黑人青年,为了实现目标他刻苦勤勉。一次次的失败后埃拉曾劝他放弃,“你不需要——”。而杰姆回答:“我比任何人都需要。我需要靠它生活下去。”埃拉问:“它能证明什么?”杰姆回答:“证明不了什么一旦对我来说却是一切。"杰姆嘴上说“证明不了什么”,其实在他的心中或者潜意识中已经有了答案,他要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进而证明黑人种族是优秀的。杰姆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证明黑人存在价值的证据。并且杰姆认为获取白人的认同才算作是成功。虽然上述人物最终都没有获得优势群体的认可,更没有从中确认到自己想成为的“我”,但是被优势群认可也不失为确认自我的途径之一。2.通过被自身所处的小圈子的认同来确认自我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被主流群体认可,就如上文中分析的人物。但这样的人依然需要确认自我,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退而求其次,转而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寻求认可,在小圈子中的他者眼里确认“我是谁”。《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杰姆的母亲哈里斯太太和姐姐哈蒂就是从小圈子的认可中获得满足的人物。她们完全不同于杰姆的纠结,而是安于世俗社会对她们黑人身份的限定。哈里斯太太曾对哈蒂说:“他们(指白人)和你爹没有任何来往⋯⋯他们和我也没有任何来往。"她认为“白人和黑人就不应该那么亲近。白人有白人走的路,黑人有黑人走的路。”哈里斯一家无论在经济地位还是在文化教养方面都处在黑人世界中的上层,被大多数黑人艳羡。哈里斯太太和哈蒂对现有的生活也十分满足。哈里斯太太以事业成功的丈夫为骄傲,以养育了两个子女为自豪。哈蒂是一所黑人学校的老师,在学校里颇受尊重。从黑人圈子里得到的肯定使这对母女对自己的认知十分明确。对于哈里斯太太来说“我"就是一名黑人,是逝去的哈里斯先生的妻子,是杰姆和哈蒂的母亲;对于哈蒂来说“我”就是一名黑人,一名优秀的黑人学校的教师。而《送冰人来了》中的霍普酒店里的酒鬼们与哈里斯太太和哈蒂则略有不同。他们①尤金·奥尼尔.天边外[M].汪义群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84.第75页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于哈里斯太太和哈蒂从一开始就从黑人同胞的认可中确认自我,从不想走进白人的世界。霍普酒店里的一群人曾经在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有过收入不错又比较体面的职业,例如警察、记者、军人等等,但又都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从前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是被命运抛到社会底层的人。上流社会不再接纳他们,于是他们不得不寄居在纽约一家肮脏的小酒店里。他们每天喝得酪酊大醉,吹嘘自己过去的阔绰和得意,幻想明天就要出去实现的远大梦想。而当明天到来时,明天也仅仅是今天的重复。霍普酒店中的这些人彼此之间很相似,他们形成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将来自外界的蔑视、危险和倾轧都关在门外,圈子里的人或真或假地相信着彼此的白日梦和大话。他们被社会抛弃,但却能够在跟与自己相同的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认同。(三)通过自我反省来确认自我除了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他者的认同之外,奥尼尔的戏剧还呈现出另一种确认自我的途径,那就是自我反省。剧中以自我反省来用确认自我的人物都曾有过一段白日梦式的自欺欺人的生活,但终究他们还是认识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荒唐,并审视、剖析自己,最后明确自己到底应该在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在《送冰人来了》里的一群讲大话的酒鬼中间还存在两个“两个另类”,希基和帕里特。希基原先热衷于酗酒、胡闹,和霍普酒店里的其他人别无二致。酒店里的人都盼望他来,因为他每次来都会讲些无聊而有趣的笑话,这些笑话对于霍普酒店里的人来说是生活中难得的佐料。但希基最后一次来,却告诉大家他杀死了妻子,原因是妻子的宽容和谅解反而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他的污秽和不堪。“她使我如此痛恨自己。一个人不可能无止境地责备自己的良心,无止境地让人家宽恕、同情,总有个极限的。”①镜子被打碎了,而无数个碎片成为更多的镜子,每一面镜子都照见希基的丑陋和罪恶,逼迫他看清自己,进而反省自己。这使希基的内心无法宁静,于是他决定正视现实,扔掉酒和白日梦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在剧情接近尾声时,他打算去投案自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的内心真正平静。就在希基坦白是自己杀了妻子之后,帕里特说出了埋藏在心中的秘密:母亲是他出卖的。帕里特的母亲是个狂热的女权主义者。她所谓的妇女解放就是不停地更换情人,生活放纵淫靡。帕里特认为母亲水性杨花,没有给他应有的母爱和温暖。对母亲的忌恨使帕里特出卖母亲,背叛组织。在离开霍普酒店之前,帕里特决定从太平梯上跳下,以结束生命作为自我惩罚,以此赎罪。《诗人的气质》中的科尼利厄斯·梅洛迪也经历了与希基和帕里特相似的反省。梅洛迪出身低微,父亲是爱尔兰一家低等酒馆的老板。梅洛迪靠自己的奋斗成为爱尔兰第七龙骑兵少校,有过一段春风得意的生活。‘但由于生活不检点,被部队开除。之后他移民新英格兰,靠经营一家小酒馆聊以度日。梅洛迪将酒馆中的一应琐事都交给妻女打①尤金·奥尼尔.奥尼尔集[M].汪义群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737页.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理,自己养尊处优。他喜欢穿上旧时的军装,背诵着拜伦的诗句,在镜子前顾影自怜,以少校和贵族的身份自居。但在与西蒙的父亲对峙失败后,梅洛迪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他带着满身的伤痕反省自己从前的荒唐,还有对妻女造成的伤害。他将坐骑打死,并宣布少校已经死去,活着的是个小酒馆老板,地道的庄稼汉。虽然摘掉少校的名头让梅洛迪失色不少,但他终究确认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无论是生活中的契机促使,还是本性使然,希基、帕里特和梅洛迪选择告别虚假的白日梦,正视自己,反省过去,承认犯下的错误,并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他们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确认了一个真实的,真正属于他们的自我,并获得心灵的安宁。实现个体自我价值,获得他者的认同,对自己进行反省,这是奥尼尔戏剧呈现出的三种确认自我的途径。这些途径是否能够使人物在自我确认的道路上获得成功,这在奥尼尔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则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在艰难的抗争中确认自我评论界通常将奥尼尔1920年以前的创作划为他的早期作品,认为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作家对人物性格刻画得比较粗糙,也没有对人性进行深入地揭示,基本可以将这段时期看作是奥尼尔的习作阶段。而1920年《天边外》的演出标志着奥尼尔的艺术走向成熟。本文对奥尼尔作品的探讨就从1920年以后的剧作开始。完成于1920年前后的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大部分人物都能够确认自我,但都要经历一番艰苦卓绝的抗争。产生这一共同特征的原因是奥尼尔此阶段相信自我的存在,认为自我能够被确认,但确认的过程十分艰难。此时期奥尼尔对待“自我”问题的态度源自基督教教义、尼采哲学和荣格心理学的影响。(一)艰难的抗争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以这个时期的几部重要作品为例分析奥尼尔剧中人物为确认自我而进行的抗争是何其艰难。1.《安娜·克里斯蒂》安娜·克里斯蒂是这部剧作的主人公,她的父亲老克里斯一生在海上漂泊,他希望女儿能够远离大海这个魔鬼,过上安稳的生活。于是五岁的安娜被寄养在陆地上的亲戚家。可是天不遂人愿,父亲的这一选择反而成了安娜人生悲剧的开端。幼小的安娜像奴隶一样伺候亲戚一家,亲戚对待她比对待雇来的女仆更坏。在十几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安娜被当作牲畜一样践踏,早已失去做人的尊严。更为不幸的是安娜在十六岁的时候被亲戚家的一个男孩子糟蹋。这件事之后安娜逃了出来,来到圣保罗。来到圣保罗后安娜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但生性自由的安娜无法忍受这份工作的沉闷,在没有其他道路可走的情况下她去做了妓女。几年后,累了、倦了、病了的安娜来到海上找父亲。几乎每一个见到安娜的人都从她粗俗的外表,轻浮的举止猜出她从事的职业。只有父亲将她看成一位纯洁美丽的好姑娘,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疼爱。似乎是克里斯蒂家族的基因使然,初到海上的安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大海。她如此描绘自己面对大海时的心境:“好像我在别的什么地方呆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又回到家里来似的。好像很久以前我曾经在这儿住过——就在船上——在这同样的雾里。”并且在海上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她觉得海水已经将她肮脏的身体涤荡得干干净净,如同新生的婴儿一般。迟来的父爱,干净的海水,给了安娜安全感。安娜终于有了可以安放身体和心灵的处所,来自年老的父亲的爱和依恋也让安娜感受到“我”之存在的价值。马特·伯克的到来打破了克里斯蒂父女间的和谐。老克里斯希望女儿嫁给一个在陆地上谋生的人,这样就可以过上他认为的安稳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安娜却爱上了在船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当司炉马特。当这两个男人对安娜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安娜发现他们不过像她以前遇到的所有男人一样将女人视为附属品,视为物的存在。这是一向渴望主宰自己生活的安娜所不能接受,并为之感到恐惧的。当她发现这一点时失控地喊道:“你们——你们两个人——都跟他们那些人一样!天啊,你们以为我是一件家具!”之后她有这样一段独自:“你们这样争吵,好像我必须属于你们之间的一个人。可是除了我自己,我不属于任何人,懂吗?我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任何人能够对我发号施令,不管他是什么人。我没有要求过你们中任何一个人来养活我。我自己能够生活——总有办法可以过活。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看成是安娜寻求自我的宣言。她拒绝做任何人的附庸,宣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无论是无耻的嫖客,还是打着爱的名义试图将她束缚的父亲或者情人,都不可能左右安娜的生活。对于安娜来说,只有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支配自己,才能证明自己存在,才能确认自己。为了获得独立的自我,安娜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说出了不堪的过往,哪怕牺牲即将到手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也正是由于安娜的坚持,父亲和恋人最终接受了那个真正的她,安娜在自己和他人心中同时确认了“自我”。2.《琼斯皇》琼斯十分渴望得到白人世界的认同,但他从白人世界里得到只是压迫和排挤。即使来到海岛上,琼斯也不能把自欺欺人的白人梦做得安稳。剧中斯密泽斯这个人物的存在就是一个提醒物,提醒琼斯有着卑贱的过去和终身洗不去的种族印记。斯密泽斯是个投机倒把的伦敦商人。他帮助琼斯逃脱白人的追击,之后又成为琼斯的爪牙,共同残酷压榨岛上的土著居民。但斯密泽斯是个地道的白种人,他虽然对琼斯俯首称臣,却有着白人的优越感,打骨子里瞧不起琼斯,称琼斯为“该死的黑鬼”。另外,他了解琼斯的过去,虽然暂时畏惧琼斯在岛上的权威,却总是表现出不屑和鄙夷。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闭塞的海岛,琼斯都没能被处于优势地位的他者——白人群体的认可,也就无法确认到他想成为的自我。第三场到第七场展现了琼斯的逃亡之路,可以将此看成是琼斯极力想确认的白人自我与他真实的黑人自我之间的激烈斗争过程。在第三场和第四场中分别出现了被琼斯打死的杰夫和白人狱卒。这是琼斯在极度的恐惧中出现的幻象。这两个幻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琼斯无法忘却自己犯下的罪孽。他虽然口口声声地向斯密泽斯吹嘘从白人那里学来的“大偷可以当皇帝”的哲学,但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并不能完全认同这种极端的无耻的利己主义哲学,否则他就会对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心安理得,不管如何恐惧都不会出现这种幻觉。这就说明琼斯并没有真正接受白人的价值观。’在第四场、第五场和第六场中作家还再现了琼斯所属的黑人种族悲苦的集体记忆。黑人被白人当作牲口一样奴役,当作物品一样贩卖,被关在运送奴隶的底层舱。这些都是黑人种族的苦难记忆。值得注意的是,琼斯在每一个场景中都不是局外人,他会不自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觉地融入被压迫的黑人中。他会和其他黑人一起干苦力,站在树桩旁被拍卖,在底层舱里随着海浪摇晃身体,哼着低沉而忧伤的音调。这是由他的黑人身份决定的。那些属于全体黑人的古老记忆从一出生就植入他的基因,永远都无法抹去。这一系列集体记忆的再现有力地提醒琼斯他无法改变种族身份,这也是他找回自己黑人自我的重要一步。在接下来的第七场中出现了非洲原始部落的巫医和祭坛。琼斯随着巫医的咒语不自觉地跳着黑人部落的舞蹈,并听从巫医的指挥去做献给神灵的祭品。最后出现的这组幻象指示琼斯必须用肉体生命来赎去罪孽,找回作为黑人的自我。在整个逃亡过程中,琼斯原先按照白人的打扮穿在身上的衣服渐渐残缺不全,黑色的皮肤暴露得越来越多。这象征着他黑人身份的逐渐回复。在这场琼斯的白人自我与黑人自我的激流斗争中,黑人自我最终胜利。琼斯最终确认到了自我,但在这个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见奥尼尔笔下的人物确认自我的道路何其艰难。3.《毛猿》《毛猿》是奥尼尔继《琼斯皇》以后的又一部表现主义作品。作者在这部戏剧中同样展示了人物自我确认的艰难。扬克这部剧作的人物,在一开场时,他极度自信乐观。他认为是他强健的体格推动了轮船前进,进而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转。他的伙伴们羡慕他的体格,在第一场的舞台指示里奥尼尔这样写道:“扬克坐在前台。他好像比其余的人更健壮、更凶猛、更好斗、更有力、更自信。他们尊重他的强大的体力——因为畏惧,不得不表示的那种尊重。同时,对于他们,他代表着一种自我表现、他们身份的最后评价、他们的最高发展的个性。”在扬克宣称“我就是推动世界的原动力”时,他的伙伴们为他热情地欢呼。船舱这个小世界促成了扬克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自信支撑起扬克内心里的强大自我,在他心中自己是力大无比,完美无缺的。此时扬克的自我是强大的,和谐的,完美的。然而扬克的自我实际上是建立在坐井观天式的乐观上的,“扬克的那种自信和乐观,那种内心的和谐,实际上只是别林斯基在论述哈姆雷特时所说的‘幼稚的和谐’,它是建立在对生活、对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对自己所面临的灾难缺乏清醒认识的基础上的。一旦涂抹在生活表层的油彩剥落,这种和谐就消失了”①。剧中米尔德里德小姐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扬克内心的和谐和宁静。他那个骄傲的,强有力的,推动世界前进的“我”在米尔德里德小姐眼中不过是一个畜生,一个未经开化的毛猿。扬克的自我被打破了。但他没有对着被打碎的自我的残片一味哀伤,而是行动起来试图找回自我。为此扬克试图反击米尔德里德小姐所属的阶级,可是他的反击毫无用处。在第五场中,扬克想要去撞街上的富人,“但一点也没有碰到他们。想法,在每次接触之后,后退的倒是他。”使扬克自豪的强大体力此时毫无用处。扬克也尝试加入④汪义群.奥尼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148页1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产联当,可是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被当做奸细扔到大街上。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自己到底是什么,属于自己的那个世界到底在哪里。他一次次地做出“思想者”的姿态,然而并没有找到答案。他的这一姿态和从他口中说出的“思考"这个词,受到伙伴们的冷嘲热讽。剧本第一场之后伙伴们的那种赞赏的欢呼再也没有出现过,帮助扬克构建起“我”的他者认同消失不见了。自米尔德里德小姐出现后,扬克的世界就完全变了,他的自我失去了支撑和依附。扬克想重新确认自我,但是这条路他走得分外艰辛,最终也没能成功。扬克最后死于毛猿的手中,临死前他绝望地喊道:“我该从哪里开始哟?又到哪里才合适哟?”他始终没能找回那个让他自信的“我”。和扬克一样为确认自我而努力的还有米尔德里德小姐。她是钢铁大亨的千金,却并不如意,她总觉得自己是家族制造出的一个“废品”。“我既没有那种活力,又没有那种毅力。那一切,在我们家里,在我出世以前,早就熬光了⋯⋯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是贝氏转炉法里的一个废品。或者不如说,我继承了那种副产品,财富的后天特性,而创作财富的钢铁的能量和力量我却没有继承下来。”她希望能做点什么事,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用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冷嘲热讽去做社区工作,去炉膛口了解扬克一干人的工作状态。然而就是她来到炉膛口这一行动,使扬克曾经强大的自我被打碎,也使她确认自我的道路宣告失败。第三场中,在描绘扬克和米尔德里德第一次见面的瞬间两个人的反应时,奥尼尔用了同一个词——“吓得”。这是两个世界的第一次对视,天堂和地狱在相互凝视中吓到了彼此。米尔德里德一句“肮脏的畜生”毁灭了扬克的自我,也毁灭了她自以为是同情心和内心的骄傲。米尔德里德本来以为自己能够了解另一个世界的人,并有能力拯救他们。但事实上她是多么的无力又无能。虽然扬克和米尔德里德百般努力也没能确认到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尼尔怀疑自我确认的可能性。只是在大机器时代人的自我被机器消解了。扬克极度自信的自我代表远古人类。扬克和伙伴们在一开始是以类似猿的形态出现。那时的他们喝酒、唱歌、自信满满。派迪则怀恋帆船时代。那时船员出海白天有温和的阳光相伴,晚上有满天星光相随。帆船的前行完全依赖船员的胆量和技术,这使船员们自信又自豪。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机器的力量代替了人的力量,人的价值不再像从前那样得到彰显,人变得无所适从。奥尼尔称扬克是个“由于本身纯朴的自尊和个性同社会那种依据机械论的发展之间的斗争无法协调,而弄得不知所措的人”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扬克如此,生活在社会上层的富人们也是如此。第三场的舞台指示刻画了米尔德里德和姑妈的样子,第五场的舞台指示对街道进行了描述。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描摹景物,奥尼尔都用了“不协调”这个词。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景物不协调,充满商业气息的街道和晴天丽日也不协调。现代机器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带走了人的生命力。街上的人都带着“一种惨痛的,自我毁灭的恐怖神情”。现代人的自我毁灭在强大的机器文明面前。他们在机械的世界里无所适从,又无法回到过去,于是就被架空在现在与过去之间,找不国[美]弗吉尼亚·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一种新的评价[M】.陈良廷,鹿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221页.】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未来和出路,也找不到自我。纵观奥尼尔这一阶段的作品,除了在现代,人物还是能够确认到自我的。尽管人物为确认自我都经历过一番艰难的抗争,但可以看出奥尼尔对人类是否可以获得自我的问题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一态度的产生跟作家所受的西方思想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在下一部分具体论述。(二)影响奥尼尔创作的西方思想从对以上几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此时期奥尼尔认为自我是可以被确认的,但确认自我的过程充满艰苦卓绝的抗争。这一创作倾向来源于奥尼尔深受浸染的西方思想,包括基督教教义,尼采哲学和荣格心理学。1.基督教义奥尼尔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幼年就读于天主教教会学校。虽然在宗教信仰上他有过徘徊并最终与天主教决裂,但宗教始终影响着他的思想,对奥尼尔思想的研究必须从他的天主教信仰开始。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基督教发端于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环境。自罗马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以后,基督教就渐成西方思想中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但人类的始祖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了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作为其后裔的所有人类出生起即被罪恶缠身,并注定走向病痛与死亡的结局。而人生的希望在于在祈祷和忏悔中等待基督的降临,基督会赦免悔改的人们一切罪孽。在基督教世界中,人们通过上帝的形象来感受宇宙万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上帝同一,基督教徒在与上帝的沟通过程中并没有消灭自身。“所谓‘身在基督之中’的基督徒与之交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迷失在00111绝对本质的汪洋的大海之中;也并非身处神异志怪里而是经历了神圣化过程。他似乎成为基督,却永远也不是基督。”④上帝的惠爱和救赎使追随者升华,却并不毁灭他的独立个性。天主教使个体的“我"独立于上帝,肯定个体自我的存在。这也必然会影响奥尼尔的自我观。肯定个体自我的存在,这是相信自我能够被确认的基础。2.尼采研究奥尼尔的思想,除了要关注他的天主教信仰外,有一位哲学家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尼采。奥尼尔曾认真阅读过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著作。1928年奥尼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评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我读④转引自[美]罗宾森.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一分为二的心象[M].郑柏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46页.1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的任何书都更有影响力”。此后他每年都要重读。①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位哲人如尼采这般被奥尼尔推崇,也从来没有哪位哲人如尼采这般深刻地影响了奥尼尔的思想和创作。尼采用一声断喝“上帝死了!”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鼓吹新的哲学一一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意志,肯定人生。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能力量,能够使人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张扬生命的活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尼采看来,人的价值得以肯定的基础是作为神的价值化身的“上帝”必须被推翻,人和上帝是截然对立,不可共存的,非此即彼。尼采倡导的查拉图斯特拉就是极富战斗力的。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出了人的进化过程:植物一虫子一猴子一人类一超人。并断言新的生命形式的不断产生就是旧的生命形式的不断被征服,所以斗争是生命的常态,也是维持生命进化的源动力。有评论指出“在奥尼尔的早期和中期的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一种无形的神秘力量在扼制人的追求,粉碎人的奋斗,但他们总是百折不回,拼一死而后慰。”罾奥尼尔自己也说过“尽管我精神上伤痕累累,我高兴为生活而死。”③奥尼尔剧中人物为确认自我而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不能不说这种创作倾向的产生与尼采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荣格奥尼尔曾经在信件中提到他对荣格的《无意识心理》十分感兴趣,并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心理学著作④。我们很容易在奥尼尔的创作中发现荣格心理分析学的痕迹,例如《大神布朗》中面具的使用正应和了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还有多部剧作中对父神或者母神的崇拜,则应和了荣格论著中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在此,我们只探讨荣格心理学对奥尼尔的作品中的自我发展的影响,其他则不加赘述。personalconsciousness这个短语在荣格的著作中是经常被使用的,中文通常将其译为“个人意识”或者是“自我”,荣格曾说,自我就是意识的中心。荣格认为自我在人的婴儿时期就存在,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其发展的过程则始终伴随着矛盾斗争。一方面,是与外界的斗争。婴儿阶段的自我产生于和母亲的一对一的关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与家庭其他成员的互动开始增多,于是孩童不得不根据家庭的总体喜好来校正在与母亲一对一的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自我。这是自我的第一次发展。接下来逐渐成熟的个体开始尝试着步入社会。为了被主流社会接纳,个体依据社会普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来塑造自己,在家庭中已经成形的自我和社会认同的自我很可能会存在不同,会产生斗争。在斗争中自我第二次被修正和完善,于是自我得到了第二次发展。在自我①[美]罗宾森.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一分为二的心象[M].郑柏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50页.圆郑伟.叔本华和尼采对奥尼尔悲剧的影响[J].东方论坛,2011,3.第106页.@转引自郑伟.叔本华和尼采对奥尼尔悲剧的影响rJ].东方论坛,201l,3.第106页.@[美]罗宾森.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一分为二的心象cM].郑柏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66页.1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还要与自身的无意识作斗争。荣格认为每一个个体同时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表现在外的,一个是潜藏在内心的,即潜在的自我,荣格称它“阴影"。如果个体与外界的斗争更多地集中于年轻时,那么与无意识的斗争则贯穿一生。潜在的自我通常是负面的,不被社会认可的,所以被投掷在阴影里。但它却不可能被消灭,时不时地搅扰另一个自我。于是两者之间的斗争产生了。荣格认为只有潜在的自我被安置在阴影中,在斗争中处于下锋,个体的完整人格才能得到发展。∞作为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的荣格,其治疗目的是使个体在满足社会需要后得到发展。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寻求发展的个体,其一生的目的在于形成自身完整的人格。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整合个体自我,使自我在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不是无原则地张扬自我或为赢得外界而消灭自我。在荣格看来,自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矛盾斗争,一是自我与外界的斗争,二是不同的自我之间的斗争。这一理论为奥尼尔吸纳,并表现在奥尼尔剧中人物确认自我的过程中。安娜自我确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伤害她的外部存在的斗争,也是与试图将她列入附属品的父亲和恋人的斗争。琼斯的自我确认过程则是他的白人自我与黑人自我的斗争过程。由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奥尼尔的创作深受基督教教义、尼采哲学和荣格心理分析学的影响。督教教义、尼采哲学和荣格心理分析学,尤其是前两者都肯定人的个体自我,彰显个体自我的创作力。尼采哲学和荣格心理分析学又十分注重斗争在个体自我发展中的作用,肯定人的创造性自我,认为自我在斗争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认为自我与环境是对立的。在西方视野中,“自我”这一概念得到凸显。在此影响下,奥尼尔早期作品中的人物通过抗争最终能够确认自我就不足为奇了。①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M].杨梦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第138页1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自我无法被确认奥尼尔1924年以后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倾向和前一阶段有所不同。这阶段作品中的人物几乎确认不到自我。在这阶段作品的创作期间,奥尼尔被接二连三的家庭悲剧打击,加之他对东方思想的吸纳,奥尼尔对自我的真实存在性,对成功确认自我的可能性都产生了怀疑。(一)自我确认的失败有如上阶段作品中的人物,这一阶段作品中的人物也试图通过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或是得到他者认同等方式来确认自我,但结果却不如上阶段作品那么乐观。这一阶段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无法确认到自我。1.《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如第一章所分析的,杰姆和埃拉想通过被处在优势地位的白人群体认同来确认自我,但是他们失败了。他们都被白人群体排挤在外,杰姆一事无成,埃拉精神分裂。他们都没有确认到自我。有的评论认为剧本的结尾意味着真正的自由平等只存在于人类的童年,只有儿童才生活在幸福安宁的彼岸世界。∞对此笔者并不赞同。剧本的第一幕第一场似乎是一派安宁祥和的画面:在一个温暖的春日,人行道上有八个孩子在玩耍,四男四女,男孩和女孩中分别有两个黑人和两个白人。从种族构成来看很协调,都不会在数量上对彼此造成威胁。虽然孩子们互相叫着“小白脸”、“黑乌鸦",但也只是孩子之间玩笑式的绰号,不带有种族倾轧的侮辱色彩。但是此时空气中已经漂浮着些许不和谐的元素,白人小女孩埃拉想变成黑人,黑人男孩杰姆想拥有白皮肤。为此他们还做出了努力,埃拉在游戏中把脸涂黑扮成黑孩子,杰姆每天三次吃白石灰和水,希望可以变白一点。一些评论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的世界里不存在种族观念的原因,体现了孩子的简单纯洁和快乐。②而笔者以为首先这是童年的埃拉和杰姆对自己种族身份的不认同。其次这体现了一个人类共同的心理:羡慕别人,对自己不满。人类的这种心理从童年起就存在,就像埃拉和杰姆互相羡慕对方的肤色,希望可以互换。这种心理并不会随着人的成长而消失,它会始终存在,只是不再像童年时那么强烈,那么外露。如果这种羡慕的情绪发展到极致,人就会失去对自我的肯定,希望自己成为被羡慕的对象,当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就变得痛苦不堪。那么对于真正的自由平等只存在于人类的童年,只有儿童才生活在幸福安宁的彼岸世界的观点,本文不禁要问,精神彻底崩溃的埃拉和面对又一次失败,人生无望的杰姆就算重新回到童年又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依然不喜欢自己的肤色,依然排斥自己的。钟伟华.浅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的主题和表现手法[J].枣庄师专学报,1998,2.第37页.@蔡明.种族偏见阴影下的爱情——《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剧作家[J].剧作家,2010,3.第138页.1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种族特征?其实在童年时期他们就没能确定自我。此剧中有些并不像埃拉和杰姆一般十分纠结的人物,比如杰姆的母亲哈里斯太太和姐姐哈蒂。如第一章所述,这两个人从黑人圈子里得到认可,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了自我。这两个人物基本上满足于现有的生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但试想象如果她们像杰姆一样踏出黑人生活圈子会遭遇什么。她们很可能也会如杰姆一般在白人的歧视中屡屡受挫。她们十分了解黑人种族所面临的现实,但从心底里接受上帝的这个不公平的安排。哈里斯太太认为“白人和黑人就不应该那么亲近。白人有白人走的路,黑人有黑人走的路。”因此她对杰姆为自己选定的婚姻无法理解。可是哈里斯太太和哈蒂又无法摆脱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是由多个种族组成,并且白人占据着优势地位。为了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宁,她们选择回避这个事实,不与白人接触。哈蒂拒绝去码头接杰姆夫妇的原因竟是不想看到“我的和杰姆的脸夹杂在那些成百上千的白人的脸中"。哈里斯太太和哈蒂个体价值的实现和内心满足感的获得,还有从黑人群体中得到的认同,都是基于她们本身对自己的禁锢和对事实的回避,这一根基是如此的不牢靠。生活中的些许变故都会威胁到她们的价值感和满足感。2.《奇异的插曲》这部完成于1927年的作品和《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属于同一时期之作。它展现的是女主人公尼娜从少女到老年的时光,其中包含了尼娜在命运泥潭中的挣扎,对自身价值的确证。尼娜试图通过奉献自己的身体,做埃文斯的妻子,孕育和抚养孩子等方式来确认自我。这些方式有的在一段时间内是成功的,例如在儿子小戈登的成长时期,尼娜过去所有的焦躁和疑虑都消失了。她完全沉浸在自己和孩子的小世界里,这个世界完整、美好、安宁、沉寂。一个被儿子所需要的母亲,这就是尼娜确认到的自我。但是小戈登慢慢长大,越来越崇拜父亲。这让尼娜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长大成人的戈登和玛德琳恋爱并谈婚论嫁,这让尼娜觉得自己彻底被儿子抛弃,儿子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尼娜的个体自我价值面临危机。所以她想占有身边的男人们——埃文斯、达雷尔、马斯登一一的感情,并且是同时占有三个人的感情。这种强烈占有欲的产生,其实是尼娜又一次对自我价值的寻找,她需要确定虽然儿子在长大后不再需要她,但依然有别人需要他。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再次确认自我。但是埃文斯去世,达雷尔选择离开。尼娜的自我确认最终是失败的。尼娜的丈夫埃文斯也有一番自我确认的历程。埃文斯是这部戏中前后反差非常大的人物,首先是十分自卑,后来是非常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刚与尼娜结婚时,埃文斯极度不自信。他总是表现出“一种怯生生的快活,仿佛他不敢确认自己的好运气,不得不时时告诉自己放宽心”。埃文斯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怀疑自己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知道尼娜并不爱他。所以他希望尼娜能生下一个他们的孩子,“要是那样——我就会感到自信——有个孩子——一半是我,一半是尼娜——活生生的证明”。埃文斯需要有个孩子来证明他真正拥有尼娜。而且他也知道尼娜嫁给他就是为了1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要个孩子,只有孩子才能够帮他留住尼娜,并让尼娜慢慢爱上他。可是天不遂人愿,埃文斯渴盼的孩子迟迟不来,这又加重了他的不自信。他既怀疑尼娜不想和他生孩子,又怀疑自己的生育能力。自卑心理还影响到了他的工作。两年间他总是失去一份工作,再找另一份工作,甚至没办法维持家庭的正常开销。工作上的失败又反过来让埃文斯更加自卑。这种心理上的折磨使埃文斯在婚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变得形容枯槁,神情沮丧。就在埃文斯陷入绝望和痛苦中时,儿子小戈登出生了。小戈登的到来彻底该改变了埃文斯。他对马斯登说:“自从宝宝出生后,我感到自己的双臂仿佛注射了海洛因,怎么拼命工作都不够快。”埃文斯创办的广告公司生意兴隆,蒸蒸日上,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埃文斯也从原来的自卑转为自信满满,他的外表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原先憔悴、焦躁、幼稚、自惭形秽的神情一扫而光,变得面庞红润,神态果断而稳重,充溢着满足感。甚至他的家中“都洋溢着成功人士谦逊而自豪的气息。”此时的埃文斯“成熟了,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埃文斯自信的根源是儿子,但剧本交代小戈登并非埃文斯的骨肉。埃文斯家族的遗传病史使尼娜不敢冒险,为了得到一个健康的后代,尼娜和达雷尔私通,于是有了小戈登。由此可见埃文斯的自信是建立在一个多么虚假的基础上。达雷尔曾说埃文斯是唯一正常的人,是他和尼娜用疯狂为埃文斯制造出正常的生活。从婚姻的获得,儿子的出生,到事业的成功,埃文斯的生活始终操纵在尼娜和达雷尔手中。他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在明了内情的人看来是多么可笑。既然他自信的基础都是虚假的,那么他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又从何谈起。埃文斯的自我确认与《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哈里斯太太和哈蒂有些相同。表面看似成功,但如果究其根本,就会发现他们的自我建立在一个并不牢固的基础上,随时都面临坍塌。由对以上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奥尼尔这一阶段的作品中,人物的自我确认大多失败,即使成功,这种成功也是建立在并不稳固的基础上。作品中的这一倾向来源于奥尼尔对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的吸纳和接踵而至的家庭悲剧的影响。(二)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奥尼尔在少年时代就对东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他经常独自一人坐在山坡或者海滩上,长时间地凝视东方那无边的天际,憧憬着那块陌生、神秘,充满恬静之美的土地。奥尼尔青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信仰危机。他希望上帝能够救赎吸毒的母亲,于是不断地向上帝祈祷,祈求上帝拯救母亲。他甚至发誓只要母亲戒掉毒瘾,他可以去当神父,终身侍奉上帝。但是上帝却没有将恩泽施加到母亲身上。母亲一次次地戒毒,又一次次地复吸,这就使奥尼尔对上帝产生怀疑。他觉得像他和母亲这样虔诚的天主教徒,上帝尚且不愿顾念,那么宗教还有什么意义。但同时他也为这种怀疑和不敬感到不安,并更加虔诚地向上帝祈祷。1903年,奥尼尔的母亲因为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企图投河自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尽。这件事对于奥尼尔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也使他对宗教彻底绝望,并发誓从此不再踏迸教堂,与天主教彻底决裂。奥尼尔放弃了天主教义,同时又对西方的物质文明愈加厌恶。在他看来,美国表面的繁荣和成功背后隐藏着必然的失败。1946年,奥尼尔在一次采访中说了这样一番话:“实际上,在《圣经》里这句活说得更好:‘假如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样对这个人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就是这句的最恰当的例子。”∞奥尼尔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并不是个案。与他同时代的西方作家多与之有同感,例如艾略特、乔伊斯等。对上帝和西方文化都很失望的奥尼尔,将热情转向了他早年就很喜爱的东方文化,希望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里找到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一个新的精神寄托。奥尼尔常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所以他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大半局限在自己的藏书范围内。他主要涉猎了印度教、佛教和中国道家学说的书籍。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著名梵文学者麦克斯·穆勒的《印度哲学六大体系》,A·K·库马拉斯瓦米的《佛陀及其妙语纶音》,此外他还收藏有论及道家思想的书籍。奥尼尔从东方文化中寻到了什么启示?我们或可通过了解这些书籍而略知一二。《印度哲学六大体系》一书详细介绍了吠檀多、数论、瑜伽等印度教六大门派。穆勒在书中首先阐明了印度宗教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梵”。他认为梵是“一种存在,非阴非阳非男非女,只是高居于个体即人的天性所有生存条件与局限之上的存在”。④他还总结了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土宗教的共同观点。其中之一便是轮回观,这种观点认为灵魂不随肉身的死亡而消亡,而是进入另一个肉体,这种循环会持续直至灵魂得到彻底净化。得到净化的灵魂与“梵”融为一体,它摆脱所有生存条件和桎梏的束缚,获得了真正的永恒。这样一来,“梵”就不仅仅是一种超验力量,它同样存在于每一个灵魂之中。小写的个体自我和大写的存在“梵”合二为一了。正如一句梵文所说的“亦汝亦彼”。这正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泛神论思想。在这种思想的统摄下,人与世间万物都存有神性,如果以人为主体,以其他存在为客体,则主体和客体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人和外部世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正如《唱赞奥义书》里说的;精微本物,即在自身,此即真如,此即自身,亦汝亦彼。@如此看来,一方面在印度宗教哲学中不存在如西方的个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另一方面,个体自我不再得到彰显,而是消弭在宇宙万物中,呈现出“无我”的状态。A·K·库马拉斯瓦米的《佛陀及其妙语纶音》论述了佛家传说、佛家哲学、佛家修行方法等重要方面。库马拉斯瓦米描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七年中所获得的觉悟。佛陀的觉悟即“四谛”和“八正道”。“八正道”的第一层是“正见”,“正见”构成所谓佛法,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粲寂静”,这也被叫做“三法印”。库马拉斯瓦米对此进行了详尽阐述。佛教与印度教相比,在“无我”道路上比印度教走得更远。印度教∞.克罗斯书尔·鲍恩.尤金·奥尼尔传——坎坷的一生[M].陈渊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第236页.罾转引自[美]罗宾森.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一分为二的心象[M].郑柏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6页.@转引自[美]罗宾森.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一分为二的心象[M].郑柏铭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4页.19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肯定大我“梵”的存在,佛教则宣布大我的缺席,用“空”来定义实在。一位弟子问佛陀:什么是四大皆空?佛陀回答:空即自我。可见佛教比印度教更加强调终极实在的空无本质。奥尼尔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曾与旅居美国的华人施梅美、林语堂等交往甚密。他的第三任妻子卡洛塔·蒙特利也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奥尼尔曾涉猎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对道家思想尤为推崇,他的藏书中有两个版本的《道德经》。在奥尼尔有所研究的三种东方思想中,道家思想是唯一一个他通过阅读经典译著而非评论文章了解到的。在道家思想中“道”是一个核心概念。老庄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也是世界最高原理,它无所不包,自生白化,永恒存在。“道”中又包含阴阳两极,也就是宇宙中存在的矛盾体,例如有无、长短、高下、强弱、祸福、生死等等。阴阳同处在“道”中,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为首尾,能够相互转化,循环往复,了无终止。道家的另一重要观点是“无为”。这一观点由老子提出。“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无为就是顺应自然,顺天时、随地性、因人心。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世间万物,包括人依其本性得到发展。庄子在老子“无为”的基础上发展出“至人”。他认为当个体不再依附外界条件时,也就不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约束,也就达到绝对的自由,也就是他所说的“逍遥”。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为“至人”。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我、无为、无名,与万物为一,与天道一体,才能超越生死,获得绝对的自由。奥尼尔为寻找心中那一块民风淳朴、宁静优美的净土,曾在1928年lO月携卡洛塔做了一次东方之旅,上海就是他这次旅程中的一站。虽然当时这座战争频发、满目疮痍、混乱不堪的城市让奥尼尔非常失望,但他却依然对“道”的世界保有憧憬。1937年,他用诺贝尔文学奖的四万美元奖金建造了一幢中国式的庭院,取名“大道别墅”。这表明奥尼尔对道家思想所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认同。在“大道别墅”落成前,奥尼尔对朋友说这里将是他“最后一个家和避风港”。纵观这三家东方哲学思想,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共通之处。其一,都认为世间万物处在循环当中。起止相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其二,都将个体自我消弭在一个大的范畴之中,即印度教的“梵”,佛教的“空”和道家的“道”中,这就使自我呈现出“无我”的状态。相对于西方文化对自我的凸显,东方文化则弱化了个体自我的重要性。由此可以衍生出东方思想的第三个特征,这就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宇宙观。既然一切都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处在期间的个体无论如何奋斗和抗争都将是无用的。基于此,东方思想中的消极态度也就不难解释了。以上这些特征在奥尼尔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痕迹。尤其是此阶段的作品,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循环观在作品中的出现等都较上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明显。《奇异的插曲》剧名中的“插曲”就是奥尼尔受循环论影响的体现。“插曲”是指剧中所展示的尼娜的这段生活是她的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插曲。而实际上,这一段生活占据了尼娜生命的大部分,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段“插曲”实则尼娜的一生。剧20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接近尾声时尼娜和马斯登结合了。感慨万端的马斯登说:“在自你初次遇到戈登·肖以来所发生的那一切之中,存在着某种虚幻的东西,某种奢望与妄想的产物,某种实际上在我们的下午里并没有做过的事情。”而尼娜也同意他的说法,“我们的人生仅仅是上帝父亲惊人手笔之中的奇异而阴郁的插曲罢了。”马斯登让尼娜忘掉“与那些戈登们交往的整个过程”,回到很多年前的安宁的日子里。于尼娜来说,马斯登和父亲是同一体,来到马斯登身边就如同回到童年时父亲的书房。尼娜从父亲的书房走出,进入青年时代,在经历了许多之后,在即将步入老年时又回到父亲的书房。这恰合东方哲学中的循环观。人的一生中所有的欲望、激情、爱恋、痛苦、考验和磨练,不过都是插曲,生命终究要回归到安宁中去,就像它曾经从安宁中来。正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处在期间的个体无论如何奋斗和抗争都将是无用的。个体为确认自我而进行的努力也将是徒劳。(三)家庭悲剧奥尼尔在此创作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无法被确认的倾向除了和东方思想的影响有关外,还与他家庭生活的不幸,尤其是母亲的遭遇有着必然的联系。奥尼尔出生在一个爱尔兰裔的美国天主教家庭。父亲詹姆斯·奥尼尔是一名演员,母亲玛丽·埃拉则出身名门。在当时演员并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加上詹姆斯的出身要比埃拉低得多,所以他们这桩婚姻以当时世俗眼光看来是很不合适的,自然也受到多方阻挠。尤其是埃拉的家族,反对得尤为激烈。埃拉为了能够和詹姆斯结合不惜反抗家长,在成为奥尼尔夫人的同时,她也失去了以往的亲友圈子。加之婚后生活的诸多不如意,埃拉的生活渐渐滑向悲剧。由于詹姆斯需要到处巡回演出,所以奥尼尔全家都不得不随着剧团走南闯北。奥尼尔的童年是在戏台侧幕里,在令人窒息的火车上,在肮脏的下等旅馆里度过的。他曾感慨到,通常孩子都有一个居所固定、生活作息规律的家,但他却没有。他很少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的概念在他脑海中也很模糊。这种流离转徙的生活对于埃拉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年轻的埃拉因詹姆斯英俊的外表,翩翩的风度和演员的光环而爱上了他,这爱情里带着少女的梦幻和“追星族”的狂热。而婚后的生活并非像埃拉想象得那么美好。居无定所,饮食粗糙尚且可以忍受,最让埃拉感到不安的是无边的孤独感。因为嫁给詹姆斯,埃拉的娘家人和少女时代的朋友都远离了她,整个社交界向她关上了大门。同时她又无法融入丈夫在剧院的圈子。温文尔雅、出身高贵的埃拉与行为夸张、举止疯癫的男女演员格格不入,难免被人看成另类。她越来越不愿意去剧院,只能整天守在旅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埃拉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的女主人公与奥尼尔的母亲同名恐怕不是巧合,埃拉被白人世界抛弃又无法融入黑人世界的无归属感,与奥尼尔母亲极其相似。剧中杰姆和埃拉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映照了奥尼尔父母的关系。埃拉在生奥尼尔时难产,由于詹姆斯吝啬没有请好医生,庸医给埃拉用了过量的吗21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啡止痛,结果使埃拉染上了毒瘾。从这以后埃拉终生都没能戒掉毒瘾。生活的不如意和始终萦绕不去的无所归依感促使埃拉在毒品的作用下寻找安慰。只有在毒品的制幻作用下,埃拉才能回到温馨、安逸的少女时代。埃拉的这种状态在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剧最后一幕,玛丽在吗啡的作用下以为自己回到了年轻时代,她拖着结婚时的礼服,脚步飘飘的来到舞台上,说着年轻时候的话。玛丽在梦幻中是年轻的事事如意的富家千金,在现实中是生活失意的母亲和妻子。同样地,奥尼尔的母亲埃拉也在这两种身份中间徘徊。《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中的埃拉也是如此,她是在骄傲的白人女性和黑人杰姆的自卑的妻子之间徘徊。奥尼尔从母亲身上深切体会到那种丧失自我的滋味,而将其投射到自己的创作中。1920年到1923年这三年是奥尼尔生命中最沉痛的时期。这三年间父亲、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下,奥尼尔身心俱疲。在1923年末哥哥去世时,奥尼尔甚至没有勇气去料理后事。这时的奥尼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信,有某种可怕而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他的生活,将他拖向深渊。他对朋友说:“三年的时间里,我全家统统完了——四个人里面死掉三个。”∞《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正是在1923年完成的,难怪剧中会隐含着浓浓的悲观情绪。由于东方思想,尤其是循环观念的影响,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幸,奥尼尔在第二阶段的创作时期对于自我是否能被确认这一问题不再像上一阶段那么肯定。在第二阶段的作品中,自我要么无法确认,要么确认在不牢固的基础上。①克罗斯韦尔·鲍恩.尤金·奥尼尔传——坎坷的一生[M].陈渊泽.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第190页2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后期作品中的自我确认西方评论界将奥尼尔完稿子1939年以后的作品视为其后期剧作,共包括五部作品:《送冰的人来了》(1939)、《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41)、《休伊》(1942)、《诗人的气质》(1942)和《月照不幸人)(1943)。此外,奥尼尔还有两部未完成的遗稿,《更庄严的大厦》和《回归海区,平静的日子》。1982年,唐纳德·盖普洛根据奥尼尔留下的这两部剧的“剧情说明”进行了整理编写。严格地说这两部剧很难反映奥尼尔的创作水平,所以少有评论者将其纳入到评论视野之内。①本文从奥尼尔的五部后期作品中选取了《送冰人来了》和《诗人的气质》来探讨他后期剧作中的人物确认自我的情况。(一)白日梦和友谊较之前期的作品,奥尼尔的后期创作中的人物,尤其是一些一败涂地的小人物,在自我确认的道路上很少与外界、与自己进行斗争。奥尼尔在谈及自己的思想变化时说过尼采对他的影响逐渐减弱,“他的有些教导,我不再承认了”。固在第一章分析中提到过,这些小人物通常通过来自小圈子的他者认同来确认自己。具体表现在晚期作品中就是小人物们沉溺于白日梦和小圈子中的了解、交流和同情,在彼此的安慰和肯定中确认自我。.《送冰人来了》中的霍普酒店里的酒鬼们就是如此,靠着酒精的麻痹,说着大话,做着白日梦,日复一日地混过余生。他们也曾有过行动,在希基的鼓动下,他们睁开眼睛正视自己,并打算将梦想付诸现实。他们一个个地走到外面的阳光下去。黑人乔·莫特将钥匙拍在柜台上,说永远不回来了。接着,其余人也相继走出酒店。就连20年禁足酒店的老板哈里·霍普也走了出去。他们离开酒店的时候,还踌躇满志,但终究无功而返。长时间的堕落既磨掉了他们在外面的世界重新赢得财富和地位的能力,也磨掉了他们面对外部世界的勇气。霍普在迈出店门之前就担心街上的汽车会撞到自己,并一再调20年前没有这么多汽车。事实上,街上好半天都没有一辆汽车经过。即使这样霍普还是站在马路边战战兢兢,最后只能又回到酒店。在这里,汽车这一意象象征着外部世界的挑战性、危险性和富于变化性。而霍普和他的房客.ffJ}t本无力应付这样的世界,不知如何避开无处不在的危机。事实上他们也没有办法避开这些“汽车”的无情碾压。他们对汽车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小人物和失意者对他们无法预测的灾难的恐惧”@。所以他们只能一个个地溜回来,重新回到对昨天的沉湎和对明天的梦想中。国尤金·奥尼尔.外国当代剧作选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第729页.圆郑伟.叔本华和尼采对奥尼尔悲剧的影响[J].东方论坛,2011,3.第106页.@梁巧娜.《送冰的人来了》的主题及其寓意[J].外国文学研究2002,2.第76页23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内学者对这出剧的主题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奥尼尔在这出悲剧中要表现的是人类“即使沉沦在人生的谷底仍旧等待着某种奇迹出现的悲惨境地。”∞也有人认为作者意欲从侧面说明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危机已经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力量和生活的希望。@从以上观点来看中国读者似乎对剧中人物做白日梦的自欺行为不以为然。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白日梦”的状态和我们一贯推崇的自强不息精神、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允许多义的解读存在。但是如果积极的人生观先入为主地进入对这部戏剧的批评,那么就会导致对奥尼尔创作意图的曲解。关于这部剧作的主题,奥尼尔这样说:“这是一出关于幻想的戏剧,其主旨就是不管你沦落到何种地步,即使是最底层,你也总会存有一个幻想,一个最后的梦想。”@人物对自己浑浑噩噩、虽生犹死的状态是心知肚明的。他们无力改变现状,但生活还要继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发展的,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后,人就会产生对尊重的需要。霍普酒店中的人们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得到满足时,自然就有被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中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和尊重别人。而自我尊重和自我评价的前提是必须确认自我的存在,白日梦和友谊就成了霍普酒店中的人们确认自我的工具。拉里·斯莱德是剧中仅有的清醒的两个人物之一。他清楚地认识到白日梦有着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无用和被需要。他说:“正是白日梦这谎言给了我们这批身败名裂、疯疯癫癫的人以生命,不光是喝醉的还是清醒的。”鲫奥尼尔借拉里之口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人极端需要一种支持生活的幻想,来减轻摧毁灵魂的现实所造成的毫无掩饰的绝望”@白日梦的确是个愚蠢的谎言,却给予无望的生活以意义。而友谊,则是生活失败者们的又一精神支柱。这群人同样害怕现实,逃避现实,用幻想欺骗自己。他们被社会抛弃,但却能够在跟与自己相同的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认同。霍普酒店只是纽约城中不起眼的一隅,却给这群人提供了友谊的安慰和家的安全感。为了维护这种安全感,他们将外面的世界关在门外。就像在剧本结尾是,返回酒店纵情欢笑的人们开始嘲笑把他们“唤醒”的希基。他们被社会抛弃,但反过来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同时社会也被他们抛弃。具有寓言意味的《休伊》被视为《送冰人来了》的续篇。《休伊》的剧情很简单,房客埃利在凌晨三四点钟回到旅馆的门厅,他想和值夜班的服务员休伊随便聊聊,以打发掉漫长而无聊的夜晚。而疲惫的休伊却不愿开口,只是偶尔应上一两句,还不时走神。两人一个喋喋不休地讲,一个万般无奈,半真半假地听。直到剧本快要结束时,两人才真正建立起联系,他们玩起了掷骰子的游戏,准备这样热热闹闹地度过此夜。这部剧作和《送冰人来了》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埃利像霍普酒店中的人们一样吹嘘自己如何闯荡江湖;休斯害怕外面街道上的声音,尤其是汽车声,这和霍普害怕街上的汽车如出一。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4页.。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rM].青岛出版社2001年,第463页.。转引自汪义群.奥尼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198页.。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龙文佩,王德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第752页.固[美]弗吉尼亚·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一种新的评价[M].陈良廷,鹿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505页.2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辙。研究奥尼尔的专家诺曼·柏林说《休伊》“可以看作《送冰人来了》的续尾,因为在这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同样需要建立,幻觉同样需要分享,为的是让日子能够过下+,,①玄o《送冰人来了》中的酒鬼们和《休伊》里的休伊和埃利都沉浸在温暖的友情中,酒鬼们还有一个美丽的白日梦。这温暖的友情和美丽的白日梦给了这些被永久放逐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确认自我的可能,赋予了他们的暂时还无法被救赎的生活以意义。也许在奥尼尔看来,这白日梦和友情正是那些不断遭受失败打击又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人们获得人生享受的一种比较艺术的方式。(二)顿悟上一部分论述的人物依靠白日梦和友谊,在小圈子里获得认同,进而确认自我。而奥尼尔晚期剧作中还有一些人物则采取了另外的方式,即第一章中提到的通过清醒地认识自己来确认自我。具体表现在剧本中则是这些人物在度过了一段与霍普酒店中的酒鬼一样混沌的日子之后,勇敢面对自己的真实境况,确认到一个也许分外狼狈,也许肮脏不堪,但却十分真实的自我。第一章论述中提到的《送冰人来了》中的希基和帕里特,《诗人的气质》中的梅洛迪都是这种类型的人物。希基承认自己杀死妻子的罪行,坦然接受法律的审判;帕里特说出了自己就是杀死母亲的凶手,之后以自杀的方式赎罪;梅洛迪亲手打死曾经视若珍宝的良种母马,这意味着他打死了那个他想成为的,从前时刻扮演着的少校梅洛迪,做回真实的庄稼汉梅洛迪。这些人物也可以像霍普酒店里的庸人们那样选择继续逃避现实,做着白日梦了此一生,但他们在无望的生活面前做了另一种选择。他们在一段荒唐的白日梦之后对生活的真实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这清醒的认识可谓一种哲学式的顿悟。随之而来的便是勇敢的面对。哪怕从前的生活方式彻底瓦解,甚至要通过死亡来得到救赎,也在所不惜。帕里特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希基在自首之后也难逃一死。梅洛迪虽然还活着,但随着少校梅洛迪的死亡,他的生活变得了无生气,这也加速了他肉体生命结束的脚步。在《诗人的气质》的续篇《更庄严的大厦》中,梅洛迪在认清并正视自己真实身份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芬兰诗人乌诺·凯拉斯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只有两扇门,只有两扇:通向梦和通向死亡。”用这句诗来描述奥尼尔的《诗人的气质》和《送冰人来了》这两部剧作中的人物状态再合适不过。《诗人的气质》中梅洛迪展开两面人生的酒吧间和餐厅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壁板,《送冰人来了》中酒鬼们所寄身的酒店和外界之间是两扇可随时开关的弹簧门。一面是梦幻宝地,是充满友情和温暖的安全港湾;另一面是现实世界,坚硬冰冷,充满危险和不确定性。两个世界之间虽有明显的界限,但是界限又可能随时随地被突破。霍普酒店里的大部分客人没有勇气面对门外的纷扰和危险,所以重新回到白日梦中。而希基等人在顿悟之后,再回不到也不想回到从前的梦幻中,于是做出了希腊悲剧英雄式的选择——藉由死亡得到净化。①转引自汪义群.奥尼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第208页.25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论者认为奥尼尔对希基唤醒众人、并自己选择回到现实中的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纵观全剧,奥尼尔真正谴责的是倒是那个狂热发起‘破梦’运动的希基。”①更有评论认为奥尼尔安排给希基的死亡结局正是对他的绝妙讽刺,说希基的行为不仅撕毁了别人用以遮掩残酷、无望的生活的面纱,同时也将自己送向死亡之路。而本文以为希基等人是勇敢地面对惨淡又残酷的现实的英雄,“英雄是与崇高联系在一起的孪生的美学概念。朗吉弩斯说过: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奥尼尔的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正是经过他伟大心灵的塑造而具有了人性的崇高。”∞这些人物以古希腊英雄悲剧模式的自我毁灭,既表现出人的尊严,也体现了崇高的美学意义。奥尼尔曾这样评述他创作的悲剧:“一个人只有在达不到目的时,才会有值得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理想,从而才能找到自我,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的人比别人更接近星光灿烂、彩虹高挂的天堂。"@在奥尼尔看来必然走向失败和死亡结局的斗争并不是悲惨的,而是悲壮的。正是幻灭与死亡背后孜孜不倦的追求让人物确认到了真实的自我。无论是沉浸在白日梦和友情中,还是清醒地认识自己,晚期作品中的人物大多确认到了自我。在经历了对自我是否能被确认这一问题的肯定和迷惘之后,奥尼尔在晚年对这一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即通过白日梦、友情或者对自己的清醒认识能够使人类确认到自我。。粱巧娜.《送冰的人来r》的主题及其寓意[J].外国文学研究2002,2.第74页.。张岩《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29页.@转引自张岩《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1页2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继{五:日,口作为一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美国剧坛,甚至在世界剧坛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奥尼尔的作品中少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夸张的动作和语言,就连矛盾冲突都不是特别激烈,似乎一切都平淡无奇。但就在这平淡无奇中,观众被其中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并因同情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窒息感。这种效果的产生既得益于奥尼尔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来源于剧作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蕴。奥尼尔的创作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人物塑造和表面的矛盾冲突,而是将人类的心灵挖掘到底层,在悲剧结局中赋予人性崇高和美。奥尼尔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展示人类的贪婪和丑陋,客观冷静地描述人类普遍存在的痛苦和不幸,但同时也表现出人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所体现出的人格的尊严和生命的伟大。只有对人类怀有大爱的作家才能如此准确客观地刻画出人的两面性,正如奥尼尔自己所说:“阐述事实是挚爱的表现。”奥尼尔在其作品中用冷静的笔端描绘了现代人的孤独感、焦虑感、漂泊无依感以及基于此的对自我的找寻和确认。奥尼尔渴望为人类的灵魂找到一处宁静的避难所,一如他的“大道别墅”。为此,作家陷入长久的思索,并徜徉于哲学的圣殿中,与古往今来的思想者们对话。奥尼尔将自己思想的火花赋予了笔下的人物,他们在自我确认的道路上艰难探索,最终给自己的灵魂和自我找到了安宁的栖息地,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27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龙文佩.尤金·奥尼尔评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老子.道德经[M].徐澍,刘浩注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4]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7.[6]朱栋霖,王文英.戏剧美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7]刘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文学[M].北京:--联书店,1984.[8]周维培.现代美国戏剧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9]刘海平,朱栋霖.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0]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李建鸣,杨令侠.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现代剧作家论戏剧》.[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周慧霞.从《安娜·克里斯蒂》中的意象看奥尼尔的悲剧观[J].作家杂志,2011,1.第9l——92页.[14]刘慧敏.《毛猿》的福柯式解读[J].国外文学,2008,4.第105——111页.[151吾文泉.《毛猿》“镜像"中的自我认同与异化[J].戏剧文学,2003,6.第31——33页.[16]邹慧玲.《奇异的插曲》的男性视角评析[J].夕}国文学研究,2004,3.第106——儿O’。一贞..[17]巫书娜.奥尼尔《更庄严的大厦》[J].学理论,2010,28.第176——177页.[18]郭继德.奥尼尔与道家思想[J].戏剧,1994,3.第80——85页.[19]刘鹤.生命的悲剧意识——奥尼尔《悲悼》三部曲的审美模式[J].齐鲁艺苑,1988,4.第28——33页.[20]樊晓君.在罪恶中绽开的“恶之花”——《悲悼三部曲》女主人公莱维尼亚悲剧人生三部曲解读[J].文艺评论,2010,12.第l32——133页.[21]张艳.死亡与生存,现实与梦想——论奥尼尔戏剧人物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2007,2.第28——29页.[22]王霞.异化与自我身份的丧失[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第75——79页.[23]张生珍,郭继德.《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悲剧女主角解读[J].齐鲁学刊,2006,6.第111——113页.[24]邓晓芒.论自我的自欺本质[J].世界哲学,2009,4.第110——117页.[25]王启刚.论自我意识及其与自我之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第124——133页.[26]邓晓芒.马克思对“自我意识之谜”的解答[J].湖南社会科学,1990,6.第56——60页.[27]罗瑶.自我概念的哲学与精神分析学轨迹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第57——62页.[28]江午奇.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探析[J].经营管理者,2001,11.第339页.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毕业论文终于定稿。回首论文撰写的这段日子,苦乐参半,感慨良多。从最初的构思,到如今的完成,经过了几次颠覆性的改动。每一次的改动都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提升。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导师赵琨老师给予我很多指导、支持和鼓励。从最初的选题,到开题报告的撰写,再到一次次的修改,这期间老师甚至比我付出了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在这里向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随着论文的截稿,研究生的生活也几近尾声。入学那天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而离别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望着生活了七年的大学校园里,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留恋。这里留下了我曾经的稚嫩和懵懂,记录了我的欢笑和泪水,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回首这三年的研究生时光,有很多应该感谢的人和事。最要感谢我的导师赵琨老师,您用一流的人品和学品教会我真诚地做人,严谨地治学,这是我一生的财富。也要感谢辽宁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研室所有老师,是你们带我走进了外国文学研究的殿堂。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支持我顺利完成学业。也要谢谢陪伴我三年的同学们,尤其是四位同门同届的同学,李爽、沈筱咚、张海燕和陈智俐。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一起讨论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一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的协作,一起玩乐时的快乐,所有这些都会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最后,祝愿老师和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前程似锦!祝愿母校桃李满园,蓬勃发展12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