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江淮满目新

金秋江淮满目新

ID:32532073

大小:72.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1

金秋江淮满目新_第1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_第2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_第3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_第4页
金秋江淮满目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秋江淮满目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金秋江淮满目新——无为听课随笔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赵剑峰2009年10月26日至29日,安徽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比赛在巢湖市无为县无为一中举行,来自全省17个地市的18名选手围绕《祖国统一大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课题同场竞技,竞相献艺。18节优质课集中展示了安徽省近年来教学改革尤其是2006年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们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

2、实际,有相当一批青年教师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在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参赛选手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共性。下面我就结合这次赛课中的几个共性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真的以学生为中心了吗?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了吗?例1:有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对学生说“请大家看看书,给我了解一下……”“给我归纳一下……”、“给我总结一下……”。给“我”了解(归纳、概

3、括)一下,学生难道是为“我”(我们)学的?例2:有几位老师在让学生坐下去的时候,手势是掌心向下,手掌轻轻挥动几下,我称之为把学生“煽”下去或“摁”下去,而不是请学生坐下去的。《实用社交礼仪》中说:一般认为,掌心向上的手势有一种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的手势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等,意味着对对方的不尊重。意味着我们老师从内心深处并未把学生作为课堂上平等的主体来看待。例3:多媒体课件问题:字体颜色太淡,字号太小,模版不统一……我当时坐在下面就在想:-6-我们做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什么?辅助教学!我们做多媒体课件是给谁看的?当然是学生呀!但如果连第一排的学

4、生都看不清楚,怎能证明你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呀?其实我们只考虑到坐在电脑屏幕前的我们自己而已!我们心中并没有装着学生,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是典型的吹毛求疵,是的,出现上述问题的几个老师教学基本功都比较扎实,语言表达都非常流畅,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细节决定成败,不经意间、举手投足之间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时候恰恰最能反映老师们的本真想法,最能暴露老师们新课程理念尚未真正领悟并内化为思想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二、这是讨论、这是探究吗?在新课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5、让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动起来,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已成为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共识。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尝试着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设置讨论、探究等问题,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假讨论、伪探究充斥课堂,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缺少交流、缺少碰撞、缺少新的生成。例1:一位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提出一个“深度探究”问题:康有为向西方学习的方式有何特点?第一,这节课前面搞抢答赛时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而且老师已经让一名学生解释过,学生回答得很流畅,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再探究呢?是固守教学预案,还是为了填满教学时间?

6、第二,这个问题有多大难度?有“深度探究”的必要吗?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告诉我们,学生几乎可以无障碍地即时回答这个问题,可见这个“深度探究”是伪命题!例2: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中,一位老师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有何不同的境遇?为什么?这个问题情境创设的很好,也很有意义。但是问题提出以后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听课的老师不由得发出疑问:探究?这是探究吗?学生根本没参与,全是老师讲,怎么说是“探究”呢?是老师把自己探究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一起去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例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7、崛起》一课,一位老师给了学生近两分钟-6-的时间思考“五四运动的经过”,学生初中就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知识点,还有必要让他们思考吗?对于“经过”,只需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他们思考什么呢?而本课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反而不做讨论,由老师大包大揽,逐一解析。我们就是解析的再清楚,那是我们老师的理解,我们剥夺了学生讨论、探究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学生参与体验、加深理解的机会,知识没有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课下和几位赛课、听课的老师交流心得体会,明显的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经过三年多的推进,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

8、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要通过设置“探究”或“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