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30217
大小:70.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1
《记叙文阅读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记叙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在分析去年各市中考试题的基础上归纳题点。 2、针对题点进行复习指导,初步了解各题点的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3、培养学生有关记叙文的阅读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记叙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由于中考语文将逐步过渡到最终只考读写,因而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试题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所以,对于记叙文的阅读,
2、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二)学生自由讨论 课前同学们已经做好去年各市(杭州、宁波、嘉兴、丽水)中考试题中的记叙文阅读理解题。请同学们认真分析试题,从试题内容(题点)角度,将试题归类。 (三)教师归纳总结(映出相关内容) 文章后面的试题看似内容繁多,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三个题点:①整体感知文章;②理解关键性词句;③考查创新意识及能力。 (1)整体感知文章 这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考查,已从考局部转向整体把握,呈现从局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全面考查的局面。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所占分值虽然不多,却是后两个题点
3、的基础。常见考查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整体感知文章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文章的思路就是指作者思考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思想过程,反映在文章 中,就是文章的结构和线索。 文章的结构,体现着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一般用写 作顺序表示,包括时间、空间和逻辑(总分、主次、因果、现象到本质等)三 种。 文章的线索,大致可分成六类,简称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 线、地线。 b、概括段意,进而归纳中心思想 段意概括要从记叙的人、事、景、物出发,既要准确,又要全面,还
4、要简洁。有时在段落中作者已用概括性的语句表示了,请注意寻找。 记叙文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分析文章 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如《表达的权利》);分析文章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中心,如《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结尾处写到:“这段报道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并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平分生命》也如此。);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5、,如《表达的权利》中有这样的议论:“这是一个渴望表达和培养个人意志的年龄,然而却被老师们无情地扼杀了。”“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我充分尊重你们。”);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2)理解关键性词句 记叙文阅读命题设计中的正确理解分析关键性词句包括分析关键性词语和语句两种情况。常见考查方式有:选择、填空、简答等。 这里的词语不是指一般意义的词语,而是指包含特殊意义的词语,即词语 的意义比较含蓄,有隐含的意义(如《平分生命》的19题,“‘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光彩”表面意思是“颜色和光泽”,但
6、在这里却有着隐含的意义,这是一种神采,“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或是词语的修辞意义,如比喻义(如《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的21题,“琼浆”“醍醐”,本义是“美酒”“精致的奶酪”,这里比喻“智慧”)、双关义等。要理解特殊含义的词语,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就是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前后联系,连贯思索,才能 正确把握其含义。 所谓关键性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关系到把握全文思想内容的语 句。 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除了指出何种修辞手法以外,重要的是指出它的
7、作用。回答时要分层次,先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再结合语境指出其特定的作用。 重点句一般就内容而言,主要指具有总结性、概括性,能揭示中心的句子, 它一般以概述或议论的形式出现。对于重点句含义的理解,主要是变换一个角度表述这个意思。 (3)考查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开放性试题,在难度、题量和分值等方面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形成了近两年中考试题的一大特点,更指明了今后的命题趋势。 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 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只要言之成理
8、即可。这种考题形式主要有仿句类、积累 类、感悟类、联想类、评析类、比较类、献策类、质疑类等。这种题目,内容 丰富,形式灵活,答案多样,只要围绕题目中设定的话题,结合文章内容即可。 (如《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的22题,“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