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

ID:32523711

大小:2.45 MB

页数:73页

时间:2019-02-10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_第1页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_第2页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_第3页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_第4页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图一。图一一图一二图一三图一四图一五图一六图一七图一八图一九插图目录尉迟寺遗址陶器分期图⋯⋯⋯⋯⋯⋯⋯⋯⋯⋯⋯⋯⋯⋯⋯⋯⋯⋯⋯16F2平、剖面图⋯⋯⋯⋯⋯⋯⋯⋯⋯⋯⋯⋯⋯⋯⋯⋯⋯⋯⋯⋯⋯⋯⋯21尉迟寺大汶口中段排房布局示意图⋯⋯⋯⋯⋯⋯⋯⋯⋯⋯⋯⋯⋯⋯2415号建筑基址平、剖面图⋯⋯⋯⋯⋯⋯⋯⋯⋯⋯⋯⋯⋯⋯⋯⋯⋯⋯25尉迟寺围沟剖面图⋯⋯⋯⋯⋯⋯⋯⋯⋯⋯⋯⋯⋯⋯⋯⋯⋯⋯⋯⋯⋯303号建筑基址平、剖面图⋯⋯⋯⋯⋯⋯⋯⋯⋯⋯⋯⋯⋯⋯⋯⋯⋯⋯⋯34尉迟寺大汶口中段第Ⅱ和Ⅳ区墓葬分布图⋯⋯⋯⋯⋯⋯⋯⋯⋯⋯38尉迟寺大汶口中段第1II区墓葬分布图

2、⋯⋯⋯⋯⋯⋯⋯⋯⋯⋯⋯⋯39M190平、剖面图及随葬品出土情况⋯⋯⋯⋯⋯⋯⋯⋯⋯⋯⋯⋯⋯⋯39尉迟寺大汶口晚段第Ⅱ区和Ⅳ区墓葬分布图⋯⋯⋯⋯⋯⋯⋯⋯⋯⋯45尉迟寺大汶口晚段第1II区墓葬分布图⋯⋯⋯⋯⋯⋯⋯⋯⋯⋯⋯⋯46M147平、剖面图及随葬品出土情况⋯⋯⋯⋯⋯⋯⋯⋯⋯⋯⋯⋯⋯⋯49M136平面图及随葬品出土情况⋯⋯⋯⋯⋯⋯⋯⋯⋯⋯⋯⋯⋯⋯⋯⋯50龙山文化房址平、剖面图⋯⋯⋯⋯⋯⋯⋯⋯⋯⋯⋯⋯⋯⋯⋯⋯⋯⋯⋯5l尉迟寺小区遗址分布示意图⋯⋯⋯⋯⋯⋯⋯⋯⋯⋯⋯⋯⋯⋯⋯⋯⋯55尉迟寺小区遗址面积统计图⋯⋯⋯⋯⋯⋯⋯⋯⋯⋯⋯⋯⋯⋯⋯⋯⋯56皖北地区史前遗址群分布示意图⋯⋯⋯⋯⋯⋯⋯⋯⋯⋯⋯⋯⋯⋯⋯

3、59皖北地区西南遗址群面积统计图⋯⋯⋯⋯⋯⋯⋯⋯⋯⋯⋯⋯⋯⋯⋯60皖北地区东北遗址群面积统计图⋯⋯⋯⋯⋯⋯⋯⋯⋯⋯⋯⋯⋯⋯⋯6l一。..———』鎏辇蝥型壁塑璺蟹尘L———一附表目录表一尉迟寺遗址各发掘区层位对照表⋯⋯⋯⋯⋯⋯⋯⋯⋯⋯⋯⋯⋯⋯⋯⋯13表二尉迟寺遗址遗迹分期表⋯⋯⋯⋯⋯⋯⋯⋯⋯⋯⋯⋯⋯“:⋯⋯⋯⋯⋯⋯20表三尉迟寺遗址房屋内部器物组合举例统计表⋯⋯⋯⋯⋯⋯⋯⋯⋯⋯⋯⋯33表四尉迟寺大汶口中段室内高级陶器统计表⋯⋯⋯⋯⋯⋯⋯⋯⋯⋯⋯⋯⋯41表五尉迟寺大汶口聚落各墓群随葬品均量统计表⋯⋯⋯⋯⋯⋯⋯⋯⋯⋯⋯48表六尉迟寺小区遗址面积统计表⋯⋯⋯⋯⋯⋯⋯⋯⋯⋯⋯⋯⋯⋯⋯⋯⋯⋯56表七皖北

4、地区西南遗址群面积统计表⋯⋯⋯⋯⋯⋯⋯⋯⋯⋯⋯⋯⋯⋯⋯⋯60表八皖北地区东北遗址群面积统计表⋯⋯⋯⋯⋯⋯⋯⋯⋯⋯⋯⋯⋯⋯⋯⋯6l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童遂莛日期:型』:』:堡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5、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宴洼楚导师签名:嚎辛复El期:边』。盂。星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中文摘要近年来,聚落考古学理论不断成熟,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有关聚落形态的个案研究已成为学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尉迟寺遗址发掘出的规模宏大的排房建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研究史前时期尤其是大汶El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本文拟针对尉迟寺遗址及尉迟寺小区进行有关聚落形态问题的探讨。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简要介绍本文写作的学术背景

6、以及皖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概况,并对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加以界定。第二部分:研究概况及本文研究方法。简单回顾有关尉迟寺遗址及尉迟寺小区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并对文章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加以说明。第三部分:皖北地区史前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气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对其进行简单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因而在展开主要论述之前,文章首先对尉迟寺小区所在的淮河流域以及皖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进行简单介绍,并进而通过考察考古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对其加以论证。第四部分:尉迟寺遗址的聚落形态分析。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在遗址分期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房址、墓葬以及大型围沟等重要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

7、的比较分析,探讨该遗址从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规模、家庭结构、人口规模、社会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关系、社会发展情况等问题,对该遗址的聚落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思考。第五部分;“尉迟寺小区”聚落形态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之一,通过对小区内部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面积及其地理位置关系等具体情况的梳理,分析该小区的聚落结构和社会组织关系以及尉迟寺遗址的社会地位等。进而通过对整个皖北地区史前时期其他遗址群内部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