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

ID:32499046

大小:6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09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_第1页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_第2页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_第3页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_第4页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_第5页
资源描述:

《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面对新课改我们责无旁贷金塔县中学王吉宏(导语:口头表述)一、高中新课改的概况、地位、内容和特点(一)新课改概况简介:(口头表述)(有关新课程的几句话:1、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起21世纪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3、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学生自主选课。4、新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二)新课改的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承载了强国、育人、创新的使命,贯穿了新的理念、新的框架、新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它的出发点很好,推动力很大,目标很高。它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2、,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三)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概括):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革新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

3、繁、难、偏、旧”和过去只注重知识的状况。4、改变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变“道德偶像”为“催化剂”、变“知识贩子”为“开发商”、变“教书匠”为“教育家”、变“大学士”为“洋博士”、变“语言巨人”为“实践先锋”。5、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四)新课改的特点:

4、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2、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3、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

5、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5、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二、新课改的发展趋势(一)比较具体地说,新课改要向以下几方面发展: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

6、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2、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4、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5、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6、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7、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新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8、课程设计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体现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

7、精神:改革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改革过去课程结构门类过多、整齐划一,缺乏系统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注重经典内容、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偏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革考试过分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