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ID:32484881

大小:29.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8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根据教育部安排,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通过对实习期间教学过程(以“做更好的自己”为例)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几点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1教学过程教师提问: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这之后应该怎样做更好的自己?学生用2分钟抢答: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哪些方面?用3分钟思考,一起总结。学生课堂表现: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外貌!”有的学生说:“我们要接受自己性格!”有的说:“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家庭!”……设计意

2、图:通过抢答环节,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在一起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提问:根据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这与欣赏自己有关系吗?教师与学生用2分钟时间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主动思考、主动合作探究。让学生用3分钟的时间思考,还需要如何做,才能有助于我们做更好的自己?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产生“自我代入感”,锻炼他们主动思考、总结的能力。学生课堂表现:有的说:“做更好的自己,具体有哪些方法呢?”有的同学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优点

3、呢?”有的说:“我们应该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呢?”……2反思通过抢答环节,明显体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积极融入课堂,说明这种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这也印证了雷夫的观点,“教师不可能拯救每个学生,只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拯救自己。”但课程后半部分所体现的问题是,直接问学生问题,学生明显没有思考的意图,虽然有几个同学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整体的课堂气氛并不高涨。说明教学设计有些过于简单,导致与教学过程之间产生“断裂”。很明显的就是几乎将所有的情境都直接“抛给”了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读好课标及教材的内容,也没有找准逻辑

4、的起点和重点,难易程度把握得不够准确。因此,并没有真正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3改进情景导入:一位老师给学生的评语这样写道:有你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笑,同学们喜欢你的热情,老师喜欢你的探究精神。如果在学习中,你能再细心、耐心一点,做事效率再提高一点就更好了。假期多练练字,期待一个更优秀的你。思考:如果老师给你这样的评价,你能接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直面生活,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好铺垫。体现的进步:此环节的设置本着“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一些学生会联想

5、起自己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动:分组讨论教师: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34―35页的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第一组:我完全接纳了自己,还怎么进步呢?第二组: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我还能改变吗?第三组:我不断努力,可总是达不到心目中理想自我的要求。我该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明理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体现的进步:这个环节运用的是教材的情境,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板书设计:接纳自己(心态上);扬长避短(行动上);改正缺点

6、(方法);激发潜能(途径)4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有时候授课者的问题设置得不是很恰当,问题可能在于:授课者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含义的精髓,也没有吃透教材,问题的设置只停留在表面。如果问题情境设置好了,就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拟定教育性内容的时候,关键就是问题本身的设置要生动、贴切。所以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切实地分析出新课程标准含义的精髓,深挖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关于“

7、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才会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我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梯度、深度,实现有效性。把握好“四维度,即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高度、宽度、深度和力度。”初一《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在符合学生已有的心理认知、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设置条理清晰、逻辑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解决问题要经过一番努力,而不是一看书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始于学生有回答问题的要求。”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动力”。如果在设计问题

8、时能让学生感觉到趣味性,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思考的动力,课堂效果好就会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了。教师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