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63658
大小:431.7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6
《关于娄底市农村劳力转移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盆I。I科技创新促进跨越发展⋯l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文集争取在国家的帮助下逐步在这几个重要领域建立或重新建立依托联合组织体系的、农民自己合作性质的、强大实力的企业集团,有效支撑农业生产合作的一片蓝天。3.4切实发挥好联合组织的作用只有充分显现作用,联合组织才能真正赢得农民的欢迎和拥护。当前要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在农产品经营销售方面,如何把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起来,开拓农产品市场。特别是要组织农民打造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农资供应方面,如何通过联合采购、储备,降低农资成本,保证农资质量。三是生产服务方面,如何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植保、防疫
2、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有效合作,增强发展后劲,防范各种风险。四是农村劳动力输出方面,如何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开拓劳务市场,维护农民工权益,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只有从这些农民最需要合作的方面提供服务,循序渐进地提高合作水平,农业生产合作才能深入发展。参考文献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熊勇军,男,1968年生,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获农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工作于湖南省湘潭市农业局,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经济师。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农业局邮编:411100电话:13873242789E—mail:xi
3、ongyon西un7877@sin丑com关于娄底市农村劳力转移的研究阳清周王耀文邹同庆(娄底市农办湖南娄底417000)摘要当前,各地正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既要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又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本文从分析娄底市农村劳力转移的特点、作用和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了应将加快农村劳力转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就加快劳力转移提出了5条措施。关键词农村劳力转移新农村建设对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生活宽裕是目标和归宿。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应因地制宜,确立主攻重
4、点。从对娄底市农村劳力转移的普查来看,应把加快农村劳力转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1加快农村劳力转移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全市国土总面积8117km2,其中耕.新农村妄1217地面积13.47万hm2,2005年末,总人口4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人。全市人均耕地不足333.5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7%,全省平均水平的42.7%;而农业人口所占比重比全国高12%,比全省高6%。根据全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的实际,近几年来将加快农村劳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
5、近期的普查情况来看,全市农村劳力转移主要有四个特点。1.1农村劳力转移人数超半据普查统计,至2005年底止,全市农村劳力转移就业99.1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1%,占农村总劳力的54.1%,首次超过农村总劳力的半数。转移劳力的性别结构表现为“男多女少”,男劳力占64.7%,女劳力占35.3%;年龄结构表现为“中间多两头少”,40岁以上的占15.O%,30—40岁的占39.8%,20一30岁的占37.1%,16—20岁的占8.1%。1.2转移去向呈“两多两少”状普查表明,全市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少,外出务工经商的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多。全市农村劳力转移中,劳务输出(离开本县市
6、就业)达61-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62.1%;就地转移(本县市内就业)37.6万人,占37.9%。按产业分,从事第二产业的75.8万人,占76.5%;从事第三产业的21.5万人,占21.7%;从事第一产业的1.8万人,仅占1.8%。1.3劳力输出工资为“金字塔”形显形的年收入达500万元以上,主要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大户,在转移劳力中不足1‰,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者,在转移劳力中不足1%,其职业主要是包揽工程和从事商贸批发、开办较大规模的企业。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占劳力转移人数的5%左右,主要从事工程承包、商贸批发、开办小型企业。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的,占5%,一般处在打工地位,年龄较轻
7、(30岁左右),文化程度较高,有一技之长,主要从事管理和技术工种。还有5%的输出者,由于没文化、怕吃苦、不实干或身体差等自身素质问题和天灾人祸等原因,血本无归。此外,80%的转移劳力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1.4转移就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亮点和重要来源2001—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2元增长到16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由57元增长到97元。2006年1~5月,全市农村劳力转移人数又比2005年底增加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