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

ID:32437303

大小:18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04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_第1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_第2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_第3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_第4页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寅恪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陈寅恪 从“三无”学者到“教授中的教授”2010年09月14日来源:南方都市报1 中大东南区1号楼为陈寅恪故居,那条白漆小径被称为“陈寅恪路”。2 陈寅恪与妻子唐筼及三个女儿合影。  (资料图片)3 陈寅恪耗10年撰写《柳如是别传》,用意之一便在于彰显这位奇女子身上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4 晚年失明,在助手黄萱的帮助下著书立说。 (资料图片)  中大永芳堂的陈寅恪铜像,一代大师失明的眼里分明泛着智慧之光。广州名片风云人物系列之奇才篇 总第216期 候选名片215期陈寅恪提名辞  他只有高中学历,却成为国学大师,连清华大学的教授

2、都来旁听他的课,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博学多才,以史名家,但决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索引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唯心“三无”教授凭什么抢手?  大约五六年前,我还奔波在教育战线上做记者时,写过一篇

3、名叫《有履历没学历》的稿子,采访了几个经验丰富,具有超人一样解决问题能力的“强人”,但由于少了一张大学文凭,公务员、大学老师这些金饭碗似的工作永远与他们无缘,他们只好辗转于各个私人企业之间,有的干脆自己办起了公司。  如果有可能,我非常想“穿越”到1925年的清华大学,去采访一下“三无”学者陈寅恪是如何“混”入“国学研究院”的。那时候,“国学研究院”刚刚成立,虽然陈寅恪长期游学欧美,学问博大精深,但在国内却是“无名望,无著作、无学位”的“三无”学人。  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4、”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校长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校长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生气了,“我梁某也不是博士啊,著作算是等身了,但加在一起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  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事情隔得太久,也采访不到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只知道刚刚年满36岁、还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最终接到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聘书,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讲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还吸引了教授们前去旁听。  对于学识和能

5、力来说,学历重不重要?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陈寅恪的侄子曾经问道,“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他回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陈寅恪是幸运的,生活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民国时期,事隔这么多年,我们的打工皇帝唐骏为了叩开世界500强的大门,不得不谎称自己是加洲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博士,在西太平洋大学做过辅导研究工作,其实,所谓的西太平洋大学根本没有校园,没有教室,只有一个办公室,还是与校长儿子的手机租借店共用的。  文凭是什么?还不是一袭

6、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天气这么热,不穿也罢。人物志  留学海外,辗转三大洲五个国家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都说富不过三代,而寅恪一门,却三代尽得风流。他的祖父陈宝箴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父亲陈三立是清朝著名爱国诗人,清末“四公子”之一。陈寅恪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未满12岁的陈寅恪已经和兄长一起踏上去东瀛求学的路程,他先后在三大洲的五个国家留过学。陈寅恪主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

7、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执教清华,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中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

8、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所论者皆关宏旨,绝无游词;态度严肃,从不哗众取宠;认真负责,极少旷课。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感到枯燥。颠沛流离,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