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ID:32426872

大小:3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4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_第1页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_第2页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_第3页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_第4页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改教学模式材料张美芬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们认识到: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上,“少”、“慢”、“差”、“费”等现象还很严重。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当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热点与焦点所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儿童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由此产生

2、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如:“以疑导学”教学模式,“自读--积累”教学模式,“熟读精思”教学模式,“漫谈式”教学模式……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模式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晶。这些教学模式在某些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是这种“影响”引发了我的忧思:为什么某些地区在某一阶段举办的教改研究活动中安排的有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尽管教学内容不同、课材不同、教者不同、学生不同,但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同出一辙!可称之为“引导——发现”模式,亦可称之为“质疑——解疑”模式。以致于这样的教学流程使人耳熟能详:上课伊始,老

3、师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围绕课文,从字、词、句、内容各方面进行汇报。)“本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各道其疑)紧接着就是老师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自读课文思考、或同桌互议、或分学习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大组交流、释疑。试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种问法的科学性是否需要三思?课堂上学生漫无边际却不违问题的汇报常常使教师因为无法及时切入本节课的教学而浪费了有效教学时间,甚至于有的教师“肚疼埋怨墙脚”,暗地里埋怨学生:“哪壶不开提哪壶。”再问:“你最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的范围何等广阔?资深教师能机敏地对学生

4、的质疑问难进行不同处理,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冷处理课后解决;内容简单并与课文有一定关系的由教师直接点破或发动学生相互解释,适时解决;与课文重点、难点、语言文字训练点有直接关系的则纳入教学范围,重敲猛打,引导学生自己解疑,令人拍案叫绝。但也常有“滑边”的现象发生:学生零散、细碎的提问不是使教师乱了阵脚,千头万绪不知从何理起,就是教师干脆强行将学生拉入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使学生质疑成了一种时髦的摆设,成了教师对时髦的追求和作秀。改革课堂教学,就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

5、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就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感悟,受到熏陶,培养语感。所以,就以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本身来说无可非议,只是使用模式的人,怎能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教与学主体的千差万别,而把一种教学模式视为万能钥匙,以不变应万变,一律简单机械地到处套用呢?这无疑将会导致语文教学模式改革走入新的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质或最佳。”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由于它有着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特别是相对教学论中有关过程或

6、“本质”的一般阐释而言,教学模式更易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而对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像练习武术,首先得熟悉武术的套路,从一招一式开始,当对这些招式掌握得十分娴熟以后,才会有个性化的东西,渐渐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境界。因此,开发和推广各种各样的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仍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教学模式也是有缺陷的。教学所依存的条件是十分多样和微妙的,因而具体的教学情境千差万别。正如我们经常说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尽管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有一定的

7、针对性,但“模式”只能是“模式”,它有着天然的局限性。教学模式的天然的局限性依靠什么来超越呢?我们的答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凝聚、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难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和教师中心,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精神生活、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