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425161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4
《成都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城乡统筹改革样本:成都全景式改革调查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2日 06:49 人民网-人民日报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本报记者梁小琴 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
2、资源快速地向城市聚集,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症结。如何破解“三农”问题,重构科学的城乡关系?已经持续了近7年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的四川省成都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趟“深水”推进的全景式改革样本。从2003年开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题顽症,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这项改革既要让农村人口大量地转移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又要让留在农村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现代农村新型社区,享
3、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因此,有舆论认为: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试验,其核心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发展机会。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成都的改革进一步向“深水区”挺进、突破、深化、提升,构建一整套全面、深入、系统、配套的体制机制体系。2009年底,成都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实践全面提升和深化,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以多中心、组团式
4、、网络化的布局,走出一条科学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新路。成都这场坚持不懈、系统推进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具体特征和深刻意义究竟有哪些?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根本方法:“三个集中”“这点地,单家独户,就是种金子,也致不了富。”以前,成都农村基层群众常这样说。成都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避免要占地。矛盾如何破解?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既是工业强县又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的双流,为了解决工业布局分散、农村公共配套欠缺、农地零碎低效生产等问题,探索创造了“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委、市政府
5、总结推广双流经验,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根本方法。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成都市优化工业布局,将全市分散的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电子信息、软件、汽车、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11个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调整招商引资考核政策,建立项目必须进集中发展区的激励约束机制,杜绝了招商引资“捡进篮子都是菜”和工业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而且完善了配套、降低了成本、形成了集群。2009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了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成都市规划了由
6、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一些纯农业落后乡镇,一举转变为现代小城镇。远离中心城区的郫县安德镇,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0.65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0.8万增加到2.5万,城镇化率达到65%。2004年以来,全市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近20万。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630个(不含灾后重建),总面积2800多万平方米,74万多农民入住,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
7、原则,成都市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195.6万亩,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8.5%。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亿元增至2009年的275亿元,翻了一倍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实践证明,成都的“三个集中”不仅适应人多地少的客观市情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避免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弊端,而且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8、有机联系的规律,有效推进了“三化”联动,促进了城乡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