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

高频电子线路

ID:32422126

大小:5.73 MB

页数:424页

时间:2019-02-04

高频电子线路_第1页
高频电子线路_第2页
高频电子线路_第3页
高频电子线路_第4页
高频电子线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频电子线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频电子线路曾兴雯主编曾兴雯刘乃安陈健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张培东责任编辑李刚封面设计于文燕责任绘图朱静版式设计王艳红责任校对康晓燕责任印制内容简介“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内容包括绪论、高频电路基础、高频谐振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角度调制与解调、反馈控制电路、高频电路新技术和典型整机线路介绍。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大专、电大、职大的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高频电子线路/曾

2、兴雯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ISBN7-04-013040-8Ⅰ.高⋯Ⅱ.曾⋯Ⅲ.高频-电子电路-高等学校-教材Ⅳ.TN710.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99666号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购书热线010-64054588社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免费咨询800-810-0598邮政编码100011网址http://www.hep.edu.cn总机010-82028899http://www.hep.com.cn经销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印刷开本787×9601/16印张26.5版次年月第1版字数510000印次年月第次印刷插页2

3、定价31.40元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处理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强大推动力。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只有通过广泛地传播与交换,促进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创造和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的传播与交换是依靠各通信系统实现的。“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电子线路”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相关专

4、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编写出符合专业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教材,是我们编写本教材的基本原则。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内容和重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教材“控制篇幅,精选内容,突出重点,便于教学”的编写指导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随之而调整,要不断的引进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和新的器件,更新内容。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材,本书在强调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将本课程所涉及的新技术、新器件(部件)

5、充实其中,即强调了基础性、实践性,又不失其先进性。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本课程的特点和难点等。第二章为高频电子线路基础,主要介绍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和基本电路,重点在谐振回路。本章另一个内容是电子噪声,介绍了电子噪声的来源与特性、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用途。第三章为高频谐振放大器,主要内容有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稳定性,高频集成放大器等;高频功率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外部特性、实际线路等。第四章介绍正弦波振荡器的原理、LC振荡器的原理和实际线路、晶体振Ⅱ前言荡器、振荡器的频率

6、稳定性分析等。第五章主要介绍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的原理和线路组成,包括二极管电路、差分对电路、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电路。第六章介绍振幅调制、解调和混频的原理和实现方法。振幅调制、解调和混频均属于频谱的线性搬移,在实现方法上是相同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属于同一单元,第五章为第六章具体频谱搬移电路的实现打基础。第七章介绍角度调制,重点是频率调制和解调的原理、实现方法。频率调制与解调是频谱的非线性搬移,其实现方法有别于频谱的线性搬移。相位调制的原理与电路与频率调制相似。第八章介绍反馈控制电路,包括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自动频率控制电路、锁相环和频率合成器电路的原理和实现电路。第九章介绍

7、高频电路的新技术,主要有高频集成电路、高频电路EDA及软件无线电技术等。第十章介绍典型整机电路。本书由曾兴雯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刘乃安、陈健。刘乃安编写了第一、二、七、九章,陈健编写了第三、四、十章,曾兴雯编写了第五、六、八章。本书是在我校其他老师的工作基础上和支持下完成的。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恩师杜武林教授,可以这样说,没有杜教授的支持和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本书的出版,我们以此书的出版献给我们敬爱的杜武林教授。同时要感谢张厥盛教授、魏柃教授和李纪澄教授,对他们为本书的贡献表示敬意。西北工业大学的王永生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了本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