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

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

ID:32385347

大小:54.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4

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_第1页
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_第2页
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孩子做人的古代蒙学教育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zzh9.com)详文参考:http://www.szzh9.com/a/jiaoyu/chuantong/2012/0112/26168.html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讲到,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此项教育的主要对像“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终极理想的儒家思想贯穿于蒙学至大学的教育。在钱

2、先生看来,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儒家的孝、弟、忠、恕、仁、义、礼、智,都是为人的条件,应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古代的蒙学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古人认为“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长大后也难以发生改变,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先秦至魏晋时期,蒙学教育主要针对贵族和士大夫的子嗣。先秦时期的蒙学教材流传下来的不多,有李斯的《仓颉》,胡母敬的《博学》等。汉魏六朝时期,蒙学教材的编写和应用比较普遍,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流传后世比较有名的是周兴嗣的《千字文》。从唐宋起,由于平民教育发达,蒙学教材的数量增加,教材种类增多。古代蒙学教育主要包括识字

3、、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等五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教学都融进了如何做人的思想。古代幼童用于识字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现在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中传为南宋王应麟作的《三字经》不仅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而且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其后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以及朝代变革,最后部份强调只有努力学习并懂得如何做人,才能“上致君,下泽民”。是以古人曰:“熟读三字经,

4、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再如南朝武帝时期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不仅讲述了天地万物,讲述了做人的标准和准则,如要孝顺父母,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要忠诚等,还讲述了恬淡的田园生活,对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予以了赞美,其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被称为“小百科”。而且四言长文的《千字文》是句句押韵,朗朗上口,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是其他蒙学读物无法相比的。而明确以德育教育为主的蒙学课本有孔子的《孝经》、《论语》,南宋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清李毓秀的《弟子规》等。这些课本规范了幼

5、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等方面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如《弟子规》开篇就是要遵从“圣人训”,要“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了剩余时间才学习文化知识。此外,古代蒙学课本还有一些主要是介绍掌故、名物、作对、各科知识等的,如明清私塾普遍采用的《蒙求》、《龙文鞭影》、《史韵》、《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以及《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的诗歌类教材,其中也贯穿着道德教育。学习完这些蒙学课本后,先生可根据学生情况,开始讲解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经典著作。古代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私塾的办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

6、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通常在开学的第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私塾先生通常是没有中举的秀才。私塾先生开讲,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更多的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古代读书方法,先是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然后是先生大声念,学生同时小声念,再串成一段合诵。等学生能正确朗读后,则由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予必要指正。读书的过程中,还比较注意读书

7、习惯的培养,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和正确的姿势。学生要反覆多遍地读书,直到熟练地背诵,最终还要会默写。不过,学生尽管背诵得滚瓜烂熟,可能并不懂得意思。等到一定时候,教师才开始就其所读之书进行讲解。这样做主要是根据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多记性,少悟性”的特点,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陶冶心性,开启智慧。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学生掌握一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