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77205
大小:445.0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04
《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论前沿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成长。公共生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孕育着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和公共参与能力。培养公民的学校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公共生活。然而,立足于公共性,检视现实的学校生活,却存在着公共性的阙如和公共生活空间、平台和公共文化的缺失,这不利于公民公共性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需要自觉地建构一种公共生活。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公约的引导,需要借助于公共话语,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2、关键词:公民;公民教育;公共生活;学校生活作者简介:冯建军(1969—),男,河南南阳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小学生公民身份认同与公民教育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0JJD880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068(2014)02-0028-11收稿日期:2014-05-07共品质的公民则更能够共同造就好的公共生活,一、公共
3、生活与公民实现好的公共生活与好公民的双向的良性互动。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1.公共生活与公共精神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公共领域、公共生活是每个人都可以涉足的活。它以公共领域为场域,以公共事务为中介,领域,也是每个人都可平等参与的生活。公民在以公共参与、公共交往为手段,以公共伦理为调生活中,超越了个人的特殊身份,每个人都以共节,以公共性的形成为目的。公共生活是公民公同体的成员,作为一个复数的人,以一种无差别共交往的结果,同时,公共生活对公民品质的形的平等身份与他人交往。“公共交往的无差别
4、性,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公民身份中的个体性使这种交往产生了一般的、对任何人都具有同样[1]231(尽管公共性以个体性为前提),公民的公共性更相关的普遍意义。”因此,公共生活中的他者强调公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公共道德和公没有特殊化,每个人都作为无差别的主体,以契共参与。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建构着约为纽带进行着平等的交往。公共生活中平等参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也形塑了公民。好的公共生与的个体,不是孤立的、平行的,而是交互的、同活能够培育公民良好的公共品质,而具有良好公构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体的美·
5、·学校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好生活和公共的善。“就我们各个个人说来以及面在于寻求与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善,另一方面就社会全体说来,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谋取优良的在于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者[2]133生活。”公共生活是共同体成员(公众)共同看似相反,实在是统一的。公共理性不因为其对的生活,每个人都意图超越个人或家庭利益而去公共善的强调而泯灭个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恰恰追求共同体的公共善,每个公民都有与众不同的是以个人的独立思考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个人的个性,但是公共事务是所有公民的共同工作。公独立思考,所谓的公共善,
6、就会变成个人的专制、民参与公共事务,过一种公共生活,自然孕育着专政。所以,公共理性以个人多元的理性为基础,公民的公共精神。没有公共精神的自私自利之它反对将各种合理而有分歧的理性简单粗暴地统徒,必然远离公共生活,回到自我中心的孤立的合为一。各种合理性思想观点,都应该在宽容的私人生活之中,无法获得他人的尊重,也无法实基础上得以承认,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识。现自我的价值。“公共领域是为个性而保留的,它“在秉持公共理性的前提下,公民个体的私人领是人们能够显示出真我风采以及具有不可替代性域与自由空间是别人不能随意干涉的,公民
7、相互[3]32的唯一场所。”这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之间对于彼此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应当予以宽[7]离开城邦,不可能成为人。容与尊重,国家对于公民亦是如此。”2.公共生活与公共伦理4.公共生活与公共参与能力伦理是人们在公共生活或公共交往中相互参与是生活形成的机制,公共参与是公共生[1]238提出的有效性要求,是处理公共生活中人际活形成的机制。公民的公共参与塑造了公共生交往的有效规范。人们可以通过慎独或修身获得活,公民也通过公共参与,履行公民职责,做一道德,但不能获得伦理,伦理只能通过交往实践个真正的公民。亚里士多德把
8、参加议事、审判职或公共生活而获得。以公共交往为手段的公共生能,乃至行政职能,作为“全称公民”的标志。公活,形成了公共伦理。公民是进入“公众领域”、民只有参与政治生活,才能够影响公共决策,促公共生活之民,这样的公民不是“道德人”,而是进政治民主,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良性“伦理人”,公民行动遵循的是公民伦理,而非善互动,有利于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