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62518
大小:2.78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02-03
《《长恨歌传》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翌盔玺.201午年如f1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
2、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一‘/,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丕,蕴整.。201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201中年g月f阳摘要陈鸿是中唐著名
3、的传奇作家,一篇《长恨歌传》为他赢来身后名。清赵执信有诗云:“倾国争夸天宝时,才人例解说相思。三生影响陈鸿传,一种风情白傅诗。”①可知陈鸿《长恨歌传》影响之大。但是后人对其研究的热情并不高,特别是与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的热度相比,《长恨歌传》相对冷清,而且目前学界多集中于其版本、主题、与《长恨歌》的关系以及比较研究等方面,可以说文本挖掘的空间尚大。本论文分别以“创作缘起”、““恨’的解读”、“女性观"为研究专题试图对《长恨歌传》进行深入分析。第一章主要讨论《长恨歌传》的创作缘起。通过联系作者的经历和相关创作,进一步结合创作环境,认为《长恨
4、歌传》的创作是陈鸿“史官意识”的体现,又是对安史乱后“反思”思潮的响应和推动,并且表达了对大唐“中兴”的殷切希望。第二章主要阐释何为“长恨”。首先利用语言、文字学当中基本的词汇释义之法将“恨"之义一一罗列,可知古典诗文中出现的“恨”字大致不出这个范围。其次在大的文学范围中考察“恨”的意义,采用了图表法和归纳法,从与《长恨歌传》文体、文意联系最紧密的传奇、元白诗歌出发来考察“恨”之多解。再次结合文本、史实和心理分析,从玄宗之“恨”、杨妃之“恨”、作者陈鸿之“恨”这三个方面来讨论《长恨歌传》之“恨”。第三章主要讨论“女性观”的问题。“色”和“
5、德"是女性审美的基本角度,首先通过对唐传奇多部以女性为主的传奇作品作简要梳理,并且摘要有关“色”、“德”的描述,进一步总结出唐人女性审美的要求。其次细究《长恨歌传》对杨妃“色”与“德"的评价。《长恨歌传》作为唐传奇名篇,不仅特异于传奇小说,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文学史地位,具体表现在“恨”意的抒发和唐人杨妃诗文中。关键词:《长恨歌传》,陈鸿,反思,恨①【清】赵执信撰:《饴山堂诗文集》卷一四,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79页。ABSTRACTChenHongisafamouswriterinthemiddleofTa
6、ngDynasty.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madehimknownfarandwide.ZhaoZhixin,afamouspoetintheQingDynasty,oncewroteapoemtosinghighpraisefortheunparalleledtalentofbothChenHongandhispoetry.Weknow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hasenormousimplications,howeverlatergenerationsdonotpay
7、muchattentiontoit.MypapertriestodeeplyanalyzeTheEverlastingSorrowBiographyfromthecreationreasons、interpretationofhateandfemaleviews.Thefirstchaptermainlydiscussesthebiography’Screationreasons.Throughtheknowledgeofthewriter’Sbackgroundexperience,relatedworksandcreativeenvi
8、ronment,Ithinkthatthebiographynotonlyreflectswriter’Sconsciousnessofresponsibilityasahistoriogr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