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

ID:32315684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03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高考常考文言虚词回顾:但、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于、则、者、之二、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

2、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2.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

3、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

4、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辨别其用法,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又如“执手相看泪眼”中

5、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5.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

6、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5三、巩固练习:1.下列句中“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乎”的

7、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