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

ID:27010794

大小:114.0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11-30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5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6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7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8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9页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 文言文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三文言文阅读●考点透视(一)文言词语考点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它的的含义。“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考查时,一是直接考查加点词的词义理解(显明),二是在文句的翻译中考查对实词词义的理解(隐含)。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

2、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所谓“常见文言虚词”,2004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说,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2)抓课文。课文是虚

3、词运用的典范,重点的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二)文言文句考点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句式”属于语法范畴,“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大致说来,这些相异的部分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

4、个方面。考点2: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B)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三)文言篇章考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C)近10年来,高考的古文阅读均取自于史书,为人物传记的片断,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征。文言文信息筛选,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1994年启用“六选三”的题型,相对稳定,

5、几成定例。近年来测试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中心人物性格、品质的某一个方面展开的,考查具体内容因文而异。2000年围绕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如此”展开,2001年围绕“田单兵不厌诈”展开,2002年围绕李广对部下“宽缓不苛”展开。2003年选文内容变为叙述中心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的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的题型便也随之变为“正反对举,两两编组”。所以高考复习不宜一味跟风,还要以提高能力为根本。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

6、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考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斥责、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表现形式,有的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

7、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两项要点,有时很难截然区分开来。准确把握三项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名师串讲○重点讲解(一)文言词语(一)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通假字等。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掌握实词重在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多种

8、方法,借助与实词相关的知识来分类整理常见实词便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