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王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武镇中心小学教师校本研修—选修稿纸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武镇中心小学王宁 语文课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几年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所有这一切,给当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给迷茫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都得到了 一定的提高。但
2、是,细细回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值得我去思考、解决: 一、在教学指导方面存在不足。有时在课堂上,找到了语言训练点,但是训练的方法不够恰当。 二、总以为多表扬、多奖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曾一度以为把课件做得天花乱坠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四、师生互动模式单一。我也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进行的不彻底。 五、教学重点有时不够突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想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往往是面面俱到,涉及面较广。 六、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够精简。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缺少统领整节7课的线索。七、教学环节有时不够深入。八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读书时间不充分,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不够宽等。九、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十、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不强。对孩子而言,童年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为过的时段。因此,在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总是装满了这样那样问也问不完的“为什么”。这种积极、旺盛的求知欲望,正是促使孩子不断认知和发展,形成创造个性的源泉。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课堂文化的精神
4、应该是自由、平等、对话。实践证明,只有在自由、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教师才能获得儿童的信任、尊重与认可;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烦恼和悲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的课堂文化首先应该本着儿童文化的精神、按照儿童游戏的规则建构与生成,并且更应该就是一种儿童文化。今后我要改变原来不恰当的地方,做到:一、坚定不移地确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求知氛围。教师不应该以“遗忘”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在教师看来背离预定教学目标的问题。孩子们需要的是教师对他们认知渴求的认可与接纳,更需要的是对
5、他们学习需要的欣赏和鼓励。7二、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探和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一些较陈旧和肤浅的课文,完全可以抛弃传统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以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孩子们一起去研究,去求知。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释放孩子们的创造个性,也一定会为孩子们拉开一幕更为广阔和精彩的未知世界。三、充分珍惜儿童天真、率直的“未成年状态”,给予儿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物理时空和心理时空。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完全感觉不到抑制,在他身上不存在抑制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天真。”但是如果儿童在
6、一次又一次的“实话实说”之后遭遇的是成人们的冷遇和回避,那么,灿烂的“天真之花”当然会慢慢枯萎。四、儿童的精神世界相对于成人而言,简单、清澈、不掺杂质、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拒绝复杂和虚伪。而这种简单明朗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脆弱、容易被污染的,需要成人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五、“奖励”、“给予”诚然也是一种“促进学生更好、更努力地学习的手段。”但实践表明,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动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外在的、间接的动机(如“使老师喜欢我”,“使老师奖励我”等〉所取代。因此,对培
7、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给与应有的注意,学生普遍都缺乏这种能力。六、确立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帮助的教学评价形式,采取互评、自评为主的手段,用自由、平等、每位儿童都有发表自己意见、体会成功的喜7悦来振奋儿童的精神,培养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行为,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在可靠的内在性动机的基础之上。研读课文,了解学生,把握每课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既定,课堂教学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为实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重点要深究精练浓墨重彩,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则可捎带而过轻
8、描淡写。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学段重点、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七、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要致力于“学”服务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