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98258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2
《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二语文《与朱元思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1.《与朱元思书》(自读)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精读)二.学习过程与朱元思书(一)重点、难点1.熟读成诵,品味意境,加强语言积累。2.学习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3.了解骈体文的一些特点。(二)文学常识1.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后来失传了。2.文体: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
2、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文注重形式整体,藻饰华美,是南北朝文人众所乐用的文学体裁,所以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文学。初期的骈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变得严格起来。3.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入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怡情山水,向往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三)生字、词缥碧pi
3、ǎo急湍tuān泠泠作响líng嘤嘤成韵yīngyùn鸢飞戾天yuānlì窥谷忘返kuī轩邈miǎo经纶lún横柯上蔽kē(四)整体感知、理清层次《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述说了自己行旅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本文的原文是不分段的,课文选编时根据文章内在结构分为三段,先总后分。总写:从富阳到桐庐水行所见的沿江山水之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统领全篇。分写:首先写“异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就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4、”,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其次写“奇山”。这是本文中详写的部分。山之“奇”,首先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其次是奇在它的情趣上。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五)写作特点清新流畅,精于铸炼的语言风格。作者所处的时代骈文盛行,不少作家文风浮艳,以典故辞藻争胜,注重形式,内容空虚。这篇文章虽用骈文写成,却无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
5、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相互依恃,急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作者并不死守四六骈句,也用散句,既有整齐美,又有错落美,使得文章节奏更为和谐,读来更有韵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重点、难点1.熟读成诵,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意境。2.背诵赏析名句,加强词语积累。(二)文学常识1.作者:岑参(714—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晚年为嘉州刺史。由于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
6、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2.解题:“白雪歌”是歌行体名,“送武判官归京”是题目。3.背景: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积,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之作。诗以咏雪起,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人结,展现了雪中送人的奇景和深情。4.出处:《岑嘉州集》(三)整体感知诗中既着力描绘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无限惆怅之情。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⑴—⑽)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这部分紧扣诗题中“白雪歌”三字,为送别作铺垫,展开了一幅
7、广阔的飞雪图,以透露诗人的豪放情怀。与此同时,诗人又借“愁云惨淡”来寄托自己的离情别绪,以便自然过渡到下文对送别场面的描写。这部分又分为三层:第一层(⑴—⑷)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第二层(⑸—⑻)写雪天的奇寒。第三层(⑼、⑽)写沙漠冰封,阴云重重的图景。第二部分(⑾—⒅)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这部分紧扣诗题中“送武判官归京”来写,一边叙事,一边抒情,分为两层:第一层(⑾—⒁)写送别宴会第二层(⒂—⒅)写轮台东门送别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