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

ID:32283606

大小:1.74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2-02

上传者:U-10915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_第1页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_第2页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_第3页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_第4页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多年来,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在保证经济总体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各区域协调、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我国1999年至2009年问的统计数据,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物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水平等多个方面出发,使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泰尔系数及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使用ARIMA模型分别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未来走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并从定性的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走势进行了判断。文章首先使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1999年至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就各区域的总增长量、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两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了三个阶段,即先缩小,再扩大,而后再缩小的过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本文以各省市为横截面,构建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是带动东部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及资本投入是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中部经济的崛起产生一定的影响。随后,本文通过建立ARIMA模型对2010年至2015年我国区域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得出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偏离一份额分析,相对差距,面板数据模型,ARIMA模型 ABSTRACTRegionaldevelopmentisanecessarystageintheprocessofthe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overtheyears.Govemmentshavebeencommittedtoensuringtheeconomytomoveforwardasawholeunderthepremiseofpromotingregionalcoordinationandcommondevelopmentandcontinuedtonarrowthegapbetweenregions.Onthebasisoftheresearchofmanyscholarsathomeandabroad,thispaperselectedthestatisticdatainhumancapital,industrialstructure,investmentinphysicalcapital,infrastructureandotheraspectsbetween1996and2009,anddiscussedtheoriginofthedifferenceofour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usingtheshift—shareanalysis,Theilcoefficientandanalysisofpaneldatamodel.WealsousedARIMAmodelstopredictthefuturedirectionofthegapinquantitativelyfromabsoluteandrelativeaspects,andjudgedthetrend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fromthequalitativeaspects.Inthefirstpartofthispaper,weanalyzedthefactorsthatinfluencedtheGDPusingShift-shareanalysismethodbetweentheEast,CentralandWesternprovincesfrom1996to2009,andstudiedcomponentsinthetotalgrowthrateintheregion,sharecomponents,industrialstructureandcompetitivenessofdeviationfromthecomponents.Theresultsshowedthatthedevelopmentoftheeasternregionhadobviousadvantages.Althoughthedevelopmenthadachievedsomeresultsinvastcentralandwestemregions,thegapwasstilllargeandfarbelowthenationalaverage,especiallyintheindustrialstructure.Secondly,weanalyzedthestatusofChinese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fromabsolutegapandrelativegap.Theresultsshowedthat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experiencethreestages,namelyfirstnarrow,thenexpand,andthennarrow.Inthemodel,weconstructedpaneldatamodelusingaCROSS—sectionofprovinces,andanalyzedwiththeactualsituation.Theresultsshowedhumancapital,industrialstructurewasthemainfactorsindrivingrapideconomicgrowthinEastareas;infrastructureandcapitalinvestmentweretwofactorsofthe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inwideningthe 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Humancapitalhadsomeimpactontheeconomicofthemiddleareas.Subsequently,wepredictedthetrendofthegapfrom2010to2015inbothabsolutegapandrelativegapusing.theAⅪMAmodel.Theresultsshowedthatthegapbetwee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swillbecomeincreasinglysmallerinnextfeWyears.Finally,Onthebasisoftheoryandmodel,weputforwardseveralpolicyrecommendationsforeconomicdevelopment.KEYWORDS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Shift-shareanalysis,Paneldatamodel,ARIMAmodel 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第一章绪论1.1区域差距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的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此期间实施的“让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曾极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这种政策影响下,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快慢不一致,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地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矛盾愈加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全面健康发展,偏离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发展目标u1。众所周知,在区域发展存在适度差异的情况下,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某一部分地区较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而且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对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同时也不符合实施改革开放、改革经济发展策略的根本目的,阻碍了我国经济全面的、健康的、有序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在外国人看来不可思议,并称为“中国奇迹"的增长——实现国民经济9.9%年均速度。以1978年经济总量为基数,截止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经增长了将近17倍,其中工业规模增长了近三十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增长了近11倍,在国民经济总体增长的同时,我国人民的收入状况、社会福利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截止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5.4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9倍控1。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全球崛起的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不容忽视,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整体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以1978年作为固定价格计算,我国人均GDP标准差从1978年的471上升到了2007年的35260,其中我国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表现的最为明显∞1。在此背景下,如何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或使其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己经成为众多学者广泛关注的和研究的课题。目前学者们大多是从总量分析的角度,通过考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等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解释。例如,在2005年郭庆旺等人通过论证,得出了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西部经济的增长;同年,严冀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硕士学位论文绪论我国的经济政策以及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增长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胡鞍钢、于成学等人研究认为我国沿海和内地省份间的经济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过大H]。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在到底是由什么造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的问题,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运用不同的变量和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了解释。有的学者的研究认为物质资本因素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起到主要作用,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贡献更大,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政策或全球化等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起到了决定作用。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种环境背景之下,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进行探索性研究;同时为促进新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出了合理的观发展战略和具体发展措施,在各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各个目标阶段的同时也可以规避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风险,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对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是对丰富经济增长理论都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Is]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美国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这两位被认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用此理论对地区间经济差距问题研究主要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会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逐渐收敛趋同,不平衡增长是短期的,总体经济增长收敛是一种内在的趋势;这一现象之后再在西欧和美国国内的一段发展时期已经得到了验证,但不同的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两极分化加重的趋势,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Romer.P、Lucas.R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NewGrowthTheory——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哺1。该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一种内生变量,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将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如果不进行政府干预,发达国家或地区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硕士学位论文绪论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非渐进和连续的过程;之后,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从对空间概念的修正入手,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口1。1970年以后,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美国学者莱迪在1978年到1980年期间,运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统计数据,对中国在1978年以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之后RaviK,XiaoboZ.运用泰尔熵标准(Theil’Sentropymeasure)和GiniCoefficient的方法进行分解,对中国从1983——1995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差异方面,城市与农村间的差异明显大于沿海地区与内陆的差异№1。1.2.2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也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状况,各种研究方法纷纷涌现:金相郁、郝寿义等人在对1990—2003年省际间发展差距的研究中发现,从2004年开始东部、中部、西部发展出现扩大趋势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发现我国各省份或区域间的差距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旧1。吉林大学商学院的张健、何彬在其论文“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趋于收敛还是发散’’中指出,从1952年到2004年这52年中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数据来看,我国省际间差距不存在绝对收敛现象,但是如果控制了时间和个体效应之后可能会存在条件收敛n刚。以上均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李二玲从微观角度研究发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为高低交错,沿海地区及江和沿线等地带主要集中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县域;中、西部地区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许召元、李善同在他们的著作“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中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2000--2004年年间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但其扩大的速率较上个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在2004年之后,逐步出现了地区间差距缩小现象‘1¨。1.3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1.3.1本文的研究思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准确分析,对于了解我国区域经济运行状况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为政府制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细统的分析,并对未来五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走势3 硕士学位论文绪论进行了预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背景及其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现状,最后对文章的结构及研究方法做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第三章,对本文中所使用的方法及主要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四章,实证分析,首先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对中、东、西部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其次运用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变异系数及泰尔系数分别从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两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对我国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五章,运用ARIgA模型分别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进行预测;第六章,提出政策性建议和意见;第七章,总结,将全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进行了归纳总结。1.3.2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之一:在分析地区之间差异时,把三大区域看作三个不同的状态,把各地区所包含的省市区看作不同状态下的样本,从动态角度描述了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创新之二:用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走向进行预测时,分别从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创新之三:以往对于三大区域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多从定性的角度出发,而本文将影响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综合时间与截面因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影响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找出影响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4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1区域概念的界定对于“区域”这一个普遍性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地理学中,区域被认为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在政治学中,本文则把区域看成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经济学则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然而就其本质而言,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所以对于区域的概念本文可以简要的表述为: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它是一个空间的概念。2.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差距.,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本文不难发现,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各省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差距等等。从概念来看,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的整体表现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它反映的是在一个区域内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长及社会经济进步的情况:从另一方面来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所体现的。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单单从经济增长总量及增长速度的角度去反映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考虑到环境及其他生态问题,因此,要使一个区域的经济能够健康稳健的发展,本文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机的将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的完善社会制度,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缩小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达到社会发展的一致口’。2.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中,按传统的划分方法,本文把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政策的实施及沿海地区的不断开发,经济特区的不断建立,使我国的经济从总体上呈现出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从区域的角度去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状况,5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即东部地区整体经济走势向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而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因素,自然地理因素、资源环境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等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它是整个历史变迁的综合反映。也是现实情况下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总体来说,造成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2.3.1制度因素一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是社会游戏的规则,制度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制度安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发展的好坏口1,对区域制度进行分析是考察区域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评价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首先发现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制度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因素,合理有效的制定政策及制度是经济合理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动因。在我国,由于制度的变迁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不断的发展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转型,我国制度发生了变迁,由原来的封闭式的发展转向开放性的发展,而这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对一个区域经济进行分析时,就应该从制度因素着手,研究制度因素的作用,及其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2.3.2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也是各地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禀赋的总称,它影响了各区域的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最终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本文国家,东部沿海地区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发展基础,不管是在对外贸易方面还是引用外资方面都优于我国其他地区,优秀人才的聚集与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的领先于其他地区,这也是我国沿海与内陆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这一;另外,东部沿海地区大多区域属于平原地区,这对于发展农业、建造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它与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相邻,如日本,韩国等,加上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众多因素筑就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在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大多都是沙漠、·高山及戈壁滩,这些地方对于西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阻碍了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同时对外交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6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设施增加困难,资本投入加大。因此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相同的资本投入东部地区必然会获得比西部地区更高的收益,这也是导致资本不断流入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1。2.3.3产业结构因素在世界通用的SNA核算体系中,将国民经济的组成分成了三个产业部门,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产业结构则是指这三大产业部门的产出‘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各产业部门的相互组合的一种关系,它包括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问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在17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配第(英国)发现,产业结构的不同影响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结果n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产业结构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产业结构水平将不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必然会发生改变,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因此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一定要有相应的产业结构来与之相适应,否则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2.3.4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一个地区的公路、铁道等设施,基础设施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可见基础设施对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投资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振兴经济,罗森斯坦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首当其冲,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资本口3。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对该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自1978年以来,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增长配套进行,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在我国,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础设施。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在广阔的区域范围内,铁路和公路却相对稀少,与东部地区密集的运输网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存在极大的差距。由于交通条件的相对落后,使得中西部地区生产的产品难以及时有效的得到运输,这样就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运输能力的薄弱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的严重阻碍。 硕士学位论文模型及主要方法介绍第三章模型及主要方法介绍3.1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偏离一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是一种在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注重实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从而判定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区域增长份额分量是假定当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竞争力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㈨。用公式表示:Gj=Nj+Pj+Dj扎=㈥%,。e=喜㈣嘞小褂,。=ejr--兰Dji=Ic鼢a.-=,iO叫[1争I×P咖】\/(1)(2)(3)(4)式中:巨表示计算期全国GDP总量;磊表示基期全国GDP总量;P加表示第/个行业基期的总产值,其中,取1,2,3;P『r代表计算期第,个行业的总产值;G,代表第j个区域在计算期内经济的总增长量;Ⅳ,代表第j个区域增长份额分量;只代表第j个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D,代表第J个区域竞争力分量;i代表第i个产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0代表基期;t代表末期,Ⅳ,是第j个区域应达到的产业增长水平;只>0,表示第J个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较快;相反,只<0,则说明第j个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差,影响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D/反映第j个区域的区位条件或区域产业竞争能力8 硕士学位论文模型及主要方法介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j<0,则第j个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低;反之,Dj>0,则第j个区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高口3。.3.2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测度方法3.2.1泰尔(TheiI)指数泰尔指数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泰尔Theil,1967)指数是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计算出来的指数,泰尔指数定义为:r--Z(髟/】,)[109(r/r)/log(#/P)]这里的Z和£分别是第f个地区或者分组的人均GDP和人口,】,和尸则为全国人均GDP与总人口数量,泰尔指数从信息量和熵的概念出发考察收入不平等性和差异性,它把总体差异性分解为各部分间差异性和各部分内部的差异性,即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泰尔指数最大的优点是满足可分解性,增强了实证分析的深度‘”】。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中国东中西内部及其之间发展差距的泰尔指数。3.2.2变异系数变异系数也称为离散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计算公式为:SK==X变异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其作用主要是用于比较对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口41。3.3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测度方法极差(R)与极值差率(K)极差和极值差率的含义分别为某项指标的最大区域值和最小区域值“之差"和“之比”,反映的是一种极端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状况。计算公式为:R=‰姒一矗血后=‰戤/%lin9 硕士学位论文3.4面板数据(paneI-data)模型模型及主要方法介绍panel—data模型是把时间序列沿空间方向扩展或把截面数据沿时间方向扩展而成的二维结构的数据集合,它不但能反映某一时期每个个体数据的规律性,也能描述各个个体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集合了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的共同优点。面板数据模型有很多优点:截面变量与时间变量的结合能够显著地减少缺失变量所带来的问题,同时,面板数据模型能提供给研究者大量的数据点,这样就增加了自由度并减少了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从而改进了计量经济估计的有效性,另外,面板数据模型可以从多个层面分析经济问题。3.4.1面板数据模型基本形式·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此=%+x:屏+胁,i=1,2,L,力;、,=l,2,L,T(1)其中,只是因变量,%是Kxl维解释变量向量,截面成员个数用1/表示,T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数。屏为对应于回归向量%的系数向量,q,表示模型的常数项。觞为随机误项,其满足相互独立,零均值,等方差的假设。在成员截面上,模型共含有刀个截面成员方程,在时间截面上,该模型包含有T个时间截面方程。3.4.2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设定在对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时,使用的样本数据包含了时间序列与横截面两个方面的信息,如果模型形式设定的不准确,估计的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离甚远。所以,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的第一步便是检验被解释变量Y的参数%与层是否在所有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是常量,也就是检验样本数据空间符合上面哪种面板数据模型的形式,从而有效的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进一步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一般我们使用的检验是协方差分析检验,主要检验如下两个假设日:层=厦=L=孱凰:啦=呸=L=%,届=殷=L尾构造的统计量分别为: 硕士学位论文正:毛善[二苎L!』燃~F[(甩一1)K,n(T—K一1)】/1S(nT—n(K+1))“模型及主要方法介绍(2)最:垒≥i鱼立型墅!掣~,[(,2一1)((K+1),"(丁一K一1)】(3)/2S(nT—n(K+1))““、”、“其中,S,是,邑分别为的残差平方和,记:其中,r乙,,=∑(Xi,一墨)7(‘,一i)t=l7_只=∑虼/T,=l则:S=∑:,‰,f_弓,,z~驯%,,记则:记乙=∑乙,,%=∑乙,,t=l口ls2=ZIjy—Z咿F厶-I。Z9”TL=∑∑(矗一琐矗一i)i=1t=l其中r乙,,=∑(矗一i)7(%一只)t=1月T巧=∑∑(矗一i)’(%-y)玎r弓=∑∑(%-y)2则:S=巧一焉丁~。弓一T歹=∑Zy。/nT,因为1、S/吒2~z2[,z(丁一K-1)]。(4)(5)2、H2-F,S/o-,2-Z2[行丁一(K+1)】和(墨一S)/吼2~Z2[(力一1)(K+1)】【7】;11P—M一打∽『∑Ⅲ=%rbr∑ⅢIl一一y乙。∑m=y乙丁聍br∑瑚。∑瑚=一X 硕士学位论文模型及主要方法介绍3、(s3一S)/吼2与S/吒2独立,因此,在假设皿下检验统计量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F分布,即最~Ft(n—1)(K+1),n(T—K一1)】如果计算得到的统计量的值不小于给定置信息度下的相应临界值,则拒绝假设H2;在%下,是/a,2~Z2m(r一1)一K】和(是一S)/吼2一Z2[0一I)K】;(&一S)/吒2与S/吒2独立:因此,在假设%下检验统计量也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分布,即互~F[(疗一1)K,n(T-K-I)]如果仅对样本自身的效应进行分析,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是用样本推断总体效应,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并且可以用Hausman检验进行识别n朝。3.5ARIMA模型ARIMA模型,是以美国著名统计学家GeogreE.P.Box和英国著名统计学家GunlymM.Jenkins名字命名的一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又称博克斯一詹金斯模型(theBox—JenkinsModel),简称B—J模型,ARIMA模型用三种形式对扰动项进行建模分析,第一种是AR自回归项,每个AR项都对应着残差预测方程的一个滞后值,一个P阶自回归模型的形式为:“f2p,u卜1+P2ut一2+⋯+ppur—p+q第二种是单整项,当预测模型包括单整项时,模型就能描述序列在全部时间内的变动情况,一个一阶单整过程称为随机游走,一个单整形式表明预测模型建立在原始数据的一阶差分之上,二阶单整形式则是二阶差分,依次类推;第三种是MA移动平均项,一个移动平均预测模型使用预测误差的滞后值来改进当前的预测,一阶移动平均项使用最近的预测误差,二阶移动平均项使用前两个时期的预测误差,依次类推,MA(q)模型的代数表述为:坼=q+q‘一l呸B一2+⋯+%‘一口ARIMA除了应用于回归中的残差序列,但它也可以直接应用于其他序列,在ARIMA预测中,可以把这三种形式组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预测模型n6l。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第四章实证分析4.11999-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偏离一份额分析本文选取1999年为基年,2009年为目标年,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通过SS模型分析计算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o对全国31个省区进行SS分析,并对各区域的增长量、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分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1。从偏离分额分析法结果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无论是增长量、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分量,东部与中部地区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虽然在此期间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从经济总增长量看,排名全国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上海、四JJI、北京,其中除河南省与四川省属于中西部地区外,其余均为东部地区省市。而经济增长总量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如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省份,特别是青海和西藏,总增长量低于1000,处于极低水平。从份额分量来看,排名全国前十位的省份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辽宁、上海、湖北、四川,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与总增长量的排名基本一致,但北京退出了全国前十位,但是从数据结果显示,不然发现,份额分量较低的省份依然主要集中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看,东部总体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产业优势明显,除福建、海南、山东、河北的经济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东部其余各地区的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大;产业结构贡献小、劣势较为明显的省份主要有云南、江西、内蒙古、吉林、湖南、广西、安徽、四川、河南,其中有6个属于中部省份,这说明虽然中部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好于西部,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却较为突出,制约着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就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迫切任务。从竞争力分量来看,竞争力优势突出的省份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从表4.1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表4-1我国31个省区ss分析结果排序省份G省份N省份P省份D广东30992.86广东23674.68上海1085.11广东6817.79江苏26736.39江苏21530.80北京607.57内蒙古5157.90山东26211.56山东21430.89广东500.39江苏4920.23浙江17609.37浙江15005.60天津301.23山东4834.30河南14890.63河南12799.35江苏285.35北京3282.51河北12652.58河北12780.02辽宁264.19河南2829.34辽宁11028.28辽宁11668.22浙江243.64陕西2547.28上海10999.39上海11285.78山西131.50浙江2360.13四川I10428.54湖北10790.80黑龙江50.00天津1710.39北京9972.05四J|I10381.37青海2.33山西1501.04湖南9722.96福建9930.02宁夏-13.22吉林1187.26湖北9091.54湖南9304.92西藏一21.03重庆955.63福建8675.64安徽8135.33陕西一30.40湖南770.82内蒙古8468.25黑龙江8104.06福建-40.80广西702.60安徽7145.50北京6081.96重庆一48.52贵州648.03陕西6677.73江西5490.46山东一53.63四川641.35天津6067.44广西5463.30甘肃一77.06宁夏448.87山西5847.01石罔5190.50湖北一116.15江西410.33广西5800.03吉林4669.76新疆一116.83青海173.06江西5686.31山西4214.46海南一134.80河北76.30黑龙江5680.90陕西4160.85贵州-200.41西藏61.08吉林5604.18重庆4138.75河北-203.74海南-1.67重庆5045.86天津4055.82云南一205.94新疆一46.61云南4308.44内蒙古3547.16江西一214.48甘肃一76.91新疆3104.99新疆3268.43内蒙古-236.8l安徽一486.15贵州2998.08甘肃2606.75吉林-252.84云南一676.12甘肃2452.78贵州2550.47湖南一352.78辽宁一904.12海南1181.57海南1318.03广西一365.87福建一1213.58宁夏1111.10宁夏675.45安徽一503.68上海一1371.51青海842.16青海666.78四JII一594.19湖北一1583.1l西藏335.43西藏295.39河南一738.06黑龙江-2473.16看出,西部的竞争力优势略高于中部地区,从地理及历史知识中,本文知道在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类资源丰富,但是受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特别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实施后,许多因素使其较之东部地区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更容易吸引外来投资、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在西部各省市中,内蒙古和陕西省两省在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十。而竞争劣势明14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显的省份则主要为福建、上海、湖北以及黑龙江等地区。4.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测度本文中本文将以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变量,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地区经济差距情况,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发展差异的现实情况,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测算区域经济差异。1、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总体中各区域指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离差,表明各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其值越大说明各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就越大。2、变异系数(V),用以反映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其值越大,表明各地区间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越大。3、泰尔(Theil)系数(T)结果见表4.2,从数据结果显示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至1989年之间,我国省际间人均GDP极差值率在不断的缩小,由1987年的8.05降到了1989年的7.3l。根据历史,本文知道在建国后至1978年之间,我国推行的是非均衡的发展的战略,从而使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发展差距不断的扩大。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一系列开放政策的推行,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原来经济相对落后的东部地区,因此省际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第二阶段,1990年至2004年,我国省际间区域经发展差距在不断的扩大,人均GDP的极差值率从1990年的7.54上升到2004年的10.73,人均GDP差异系数从1990年的0.3740提高到2004年的0.4919。其间,1996.2004年可以看作是差距扩大的高峰时期,人均GDP极差值率跃升至10以上,人均差异系数也跃升至0.45以上,最高达到了O.49。当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不提供新的发展空间,那么就必然会受到限制,经济发展也一样,20世纪80年代,我国省际间的差距已经缩d,N了最大限度,往下继续缩小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正在此时,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坚定了继续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步伐,使得东部沿海各省地区加大开放力度,大力推进改革和开放,各种企业都获得了迅速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加速发展,把中西部远远抛在后面,从而拉大了省际问的发展差距。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表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人均GDP差距变化情况年份极差率变异系数泰尔系数19878.050.36470.097419887.550.38200.104319897.3l0.37860.103819907.54O.37400.101819917.760.38770.106919928.370.4006O.113119938.690.42040.119619949.040.4366O.126219959.320.44510.127919969.660.44940.1289199710.040.45280.1300199810.370.46050.1329199910.420.4714O.1379·200010.750.44480.1213200l10.730.47410.1379200210.850.48060.1414200310.570.4894O.1449200410.730.49190.14602005lO.200.4643O.1319200610.020.4648O.131620079.600.45970.129420088.290.4546O.128720097.660.4479O.1265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省际l’日J的发展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2005年至2009年,省际人均GDP极差值率由10.2降低到7.66;人均GDP差异系数也由0.46降低到0.45。近年,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加快崛起,同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下,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省际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图4-1我国省际区域差距的极差率图图4-2我国省际区域差距的变异系数图图4-3我国省地区域差距的泰尔系数图17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4.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4.3.1变量的选取考虑到区位、制度等因素难以量化,所以本文主要选取经济指标对各区域差距的形成进行分析,对于人力资本,本文选用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反映人力资本存量;对于产业结构变量,本文选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体现产业结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于物质资本投入,本文用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对于基础设施水平,本文选取人均公路里程数来表示。本文分别将变量用字母表示如下:表4-3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一览表1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人)Edu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比重Ind2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Ind3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Road人均公路里程(公里/万人)本文主要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分析。4.3.2数据来源’本文共选取全国31个省作为研究个体,为了保持数据的连续性和不缺失性,本文选取1996年至2009年作为样本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至2010年),为了使不同量纲的指标能进行比较,本文首先对基本指标进了标准化处理,使绝对数指标转化为相对数指标,并且用1978年不变价对人均GDP进行了部分调整。4.3.3实证分析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本文选取1999年至2009年三大区域相关的经济指标,分析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出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所在。下面分别对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见表4-4):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表4-4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DependentVanable:GDP?Method:PooledLeastSquaresDate:03/24/11Time:15:54Sample:19992009lncludedobservations:11Cross.sectionsincluded:11Totalpool(balanced)observaOons:121VariableCoe衔cientStd.Errort-StatisticCI?EDU7ROAD?IND27IND37FixedEffects(Cross)LN—CSD—CSH-CTJ—CZJ—CBJ—CFJ—CGD—CHB—CHN-CJS—C0.5673780.1905090.3154650.039133.0.0748870.1270“.0.398292.0.0375351.6842060.0290490.279310-0.339741旬.1105370.268519-0.393317.1.0426560.0609950.0581030.0279180.0672170.0826790.0468050.033153Cross-sectionfixed(dummyvanables)R-squared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F.statisticProb(F—statistic)9.7650196.8238664.6932340.473317.1.5999813.8320500.987609Meandependentvar0.985839S.D.dependentvar0.134971Akaikeinfocntedon1.912802Schwarzcntedon79.21533Hannan.Quinncriter.557.9310Durioin-Watsonstat0.000000Prob.0.00000.04700.06260.00020.9313821.134209.1.044881-0.675190.0.8947360.668524GZIP=0.5674+0.1905I一0.0749肋2+0.1270IND3+0.039lR0名D-I-0.31547EDU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R2=0.9876F=557.9310从上面表达式中本文不难看出,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高校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这表明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强劲动力的是资本投入、产业结构、人力资本。2010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达43.7%,第三产业占全国比重达57.8%,高校在校学生数达40.9%t1。71。在我国东部地区,因本身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优势,及国家所作出的一系列政策,使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在东部地区,由于大量国内外资金的注入,使得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备,这就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氛围,正是因为诸多优势,从而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及高技术人才,相关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从东部地区的发展来看,资金,技术及人才的大量聚集,’成为该地区发展的强劲动力,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这也正是东部地区与我国其他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见表4.5):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万人所拥有的道路里程数、高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二产所占比重,因此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中部地区人口规模巨大,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因此市场化程度比东部地区要低,从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不难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和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成效,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对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积极作用;另外人均所拥有的道路里程数对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重要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表4-5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果EffectsSpecificationCross—sectionfixed(dummyvanables)R—squared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F.statisticProb(F-statistic)0.921673Meandependentvar0.909140S.D.dependentvar0.055288Akaikeinfocriterion0.229260Schwarzcriterion136.9437Hannan—Quinncriter.73.54334Durbin.Watsonstat0.000000.0.4160510.183421.2.816902-2.450932—2.6694620.497632G四IP=-0.4922-t-0.20181-I-0.1532EDU-t-0.2140尺(3瞳D+0.3025刀、D2—0.0082刀VD3只2:0.9217F=73.543321 硕士学位论文实证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见表4.6)表4-6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果DependentVariable:GDP?Method:PooledLeastSquaresDate:03,24111Time:15:56Sample:19992009Includedobservations:11CrOSS-sectionsincluded:12Totalpool(balanced)observations:132VadableCoe怖cientStd.Errort-StatisticC17EDU?ROAD?IND27IND37FixedEffects(Cross)CQ—CSC—CGZ—CYN—CXZ—CSX—CGS—CQH—CNX—CGX~CNM—CXJ—C.0.4225620.1412750.1317180.0820090.2280540.0481340.1035340.082608.0.108696.0.025805.0.128933-o.198511.0.173285-0.199630.0.0613220.1911910.3708280.1480210.0356530.0209620.0547970.039295O.0307530.023881EffectsSpecificationCross-sectionfixed(dummyvariables)R—squared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F.statisticProb(F-statistic).11.851966.7396212.4037652.0870187.4157022.0155790.891507Meandependentvar0.876413S.D.dependentvar0.090332Akaikeinfocritedon0.938394Schwarzcriterion’139.1617Hannan.Quinncdter.59.06113Du巾in.Watsonstat0.000000Prob.0.00000.01780.03910.00000.0462.o.5764000.256955.1.850935.1.479665-1.7000670.575592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GDP=-0.4226+0.1413I+0.1317EDU+0.0820ROAD+0.2281刃VD2+0.0481,ⅣD3R2=0.8915F=59.061l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重,说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本是拉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知道,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本身就相当薄弱,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地理环境条件较差,并且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引入方面相对匮乏,种种不利因素致使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近几年中央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该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有所加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表现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了影响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根据结果显示,本文不难看出,虽然影响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三个因素对三大区域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影响,那就是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人力资本。但是,本文知道在我国,三大区域不管是在制度因素、经济环境因素还是在地理区位因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国家在制定各种措施的时候是根据各地差异而定的,因此三大区域不管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还是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方面都不尽相同,也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我国三大区域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接轨,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也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影响到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样就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第五章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区域发展差距的走向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究竟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走向到底如何呢?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发展的差距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上一部分本文根据泰尔指数及极差值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分别进行了相对差距与绝对差距的分析,并分别根据两个指标值画出了区域差距的趋势图,继而对影响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未来几年这些指数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这也是非常值得本文研究的课题。在本部分中,本文将选用对时间序列进行预测较为广泛的ARIMA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泰尔指数和极差率进行了走势预测,并对区域发展差距的走向进行了定性预测。5.1定量预测5.1.1泰尔指数的ARIMA模型预测根据泰尔系数的走势图,本文不难看出,泰尔系数序列具有明显的线性趋势,因而为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结果如下:表5-1泰尔系数序列一阶差分从输出结果本文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达到平稳,此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I(1),通过对模型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进行观察,本文选用ARIMA(2,1,2)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下:24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袁5-2ARIMA(2,1,2)模型估计DependentVanable:Ofr)Method:LeadSquaresDate:04,01门1Time:14:06Sample(adjusted):19902009Includedobservations:20afteradjustmentsConvergenceachievedafter196IterationsMABackcast:OFF(RootsofMAprocesstoolarge)VariableCoe仟icientStd.Errort-StatisticAR(1)AR(2)MA(1)MA(2)R-Squared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likelihoodDu巾in.Watsonstar旬.749949.0.4850261.2891563.7023350.0913050.0387090.9074170.945534.8.213705.12.530011.4206873.9156030.921770Meandependentvar0.907102S.D.dependentvar0.002159Akaikeinfocritedon7.45E一05Schwarzcritenon96.61949Hannan.Quinncdter.1.445584Prob.0.0000O.00000.17460.00120.0011350.007082.9.261949—9.062802.9.223073模型的表达式为:△Z=-0.7499T,一l一0.4850T,一2+乞+1.28926,一1+3.70236,一2R2:0.9218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下面给出回归模型残差的序列相关图: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Date:04101门1Time:13:50Sample:1ggo2007Includedobservations:1日Q-statisticprobabilitiesadjustedfor4ARMAterm(s)AUl0C0rrelallonPafliaICorrelationACPACQ-StatProb图5-1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相关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模型的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并且模型的各项统计量也很好,用投似合的模型对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各区域的泰尔系数进行预测:表5-3各区域人均GDP泰尔系数的预测结果2010年2011年2012正2013年2014笠2015笠0.12750.12700.12690.1273O.127l0.1270从预测结果中得到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有小幅波动,比如2012年到2013年间就有一个小的波动,这表明在当前形势下,缩小各区域间发展相对差距的支撑因素并不稳定。各区域应该认清自己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现实状况,认真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特点,找准定位,从而不断的增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5.1.2极差值率的ARlMA模型预测本文用每年全国各地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即极差值率)作为绝对差距,为方便运算,本文用K来表示,分析结果如下:从绝对差距的走势图看,序列不平稳,经检验二阶差分后序列达到平稳: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表5-4极差值率序列二阶差分结果△婪g匝呈旦坦垡旦i!鲢呈竺E婪!!呈!!旦!!盟旦g曼堑£:呈:旦旦!曼至昼旦:旦旦旦昼TestcriticaIvalues:1%leveI-3.B315115%leveI-3.0299701D%IeveI.2.655194观察△尼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的图形:Date:04/01『11Time:14:52Sample:19872015IncIudedobservations:22AutOcorreIatlonPadialCorrelationACPACQ-8tatProb0.5670.4110.1320.2840.0110.15日-0.0600.089·0.0140.0480.002-0.064-0.130-0.150—0.113—0.200—0.071-0.209—0.01g.0.301.0.177-0.267-0.009B.072512.52614.76915.49日15.74515.82215.98816.B121日.43820.36424.72628.4870.0040.DD20.0020.0D40.0080.0150.0250.0320.030D.0260.01口0.005图5-2△七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图从上图上可以看出,△七序列的自相关系数是拖尾的,偏自相关系数在1阶结尾。因此可以判断Ak序列基本满足AR(I)过程,建立模型得:表5-5从(1)模型估计R—squaredA,djustedR-squaredS.E.ofregressionSumsquaredresidLogIikelihoodDurbin—Watsonstat0.887217Meandependentvar0.8672178.D.dependentvar0.451044Akaikeinf0criterion4.2722508chwarzcriterion·13.18873Hannan-QuinncriterD.724131g.3395451.2377921.2898841.3394771.3015671234567日9012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酏=0.9973Mc,一l+扰,R2:0.8672表5-6各区域人均GDP绝对差距的预测结果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7.63967.61937.59907.57887.55877.5386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各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在逐步缩小。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指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指标的预测,本文得出如下两个结论:一、在未来六年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区域之间发展的绝对差距将继续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东、中、西部的差距会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二、在未来六年内,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的相对差距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有小幅波动,比如2012年到2013年间就有一个小的波动,这表明在当前形势下,缩小各区域间发展相对差距的支撑因素并不稳定。各区域应该认清自己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现实状况,认真地把握自身的发展特点,找准定位,从而不断的增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5.2定性分析从面板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资本投入、产业结构等要素的投入量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判断,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这也决定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仍然存在,不可能消除。目前,国家实施了多种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并将逐渐产生积极效应,从而有效的缩小或减缓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近几年,我国政府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东部与中西部差距逐步缩小,2008年,东部地区占比68.9%,比2000年降低了0.8个百分点,中部占比19.O%,提高O.2个百分点,西部占比12.1%,提高O.6个百分点呻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地区经济呈现相对均衡的增长态势,东西部差距由扩大转变为缩小,农村扶贫工作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较 硕士学位论文区域发展差异收缩或扩大的趋势预测及判断大成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将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硕士学位论文结论与政策建议6.1结论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运用偏离分额分析法,从偏离分额分析法的结果可以看出,1999年至2009年无论是增长量、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分量,东部与中部地区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虽然在此期间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远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以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选取了1987年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极差值率描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全面地反映发展差异的现实情况。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主要经济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了倒U形分布,第一阶段,1987年至1989年之间,我国省际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的缩小;1990年至2004年之间,我国省际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2004年至今,我国省际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又出现了逐步缩小的趋势。第三,本文选用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人均公路里程数等指标。本文截取1996年至2009年全国31个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及截面数据组成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分别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看出,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投入、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每万人所拥有的道路里程数、高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二产所占比重;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二产所占比重、高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第四,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分别进行了预测,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会逐步缩小。6.2政策建议从前面的模型研究可以看出,当前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和中、东部地区还存在明显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在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但是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仍 硕士学位论文结论与政策建议然较大的事实,进一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想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各区域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突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同时需要政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区域产业,从而形成我国中、东、西部三大区域各具特色、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继续深入贯彻实施既定的区域性开发、振兴战略。国家在“十五"之后,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在不牺牲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及东部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实现经济腾飞的前提下,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区域发展的重点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偏移,从而促进这两大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当前我国实行的西部大开发及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就是新时期促进中部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较发达地区差距的伟大工程,应该更加深入的推进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快开发的步伐,促进西部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同时,西部地区要爬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适应西部特色的经济,积极改造和发展优势产业。,其次,中部地区控制人口增长,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中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崛起,必须从实际出发改革人力资本现状,在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快的改革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在行业和地区间的合理流通;同时还应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协调的教育和培育体系,扩大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提高专业技术能力的机会,加强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逐步建立能充分体现知识价值及受教育价值的收入与分配制度,形成以知识拥有量和受教育程度为基础的收入落差,激励人们接受更多的教育,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不断的快速的积累。中部地区在制度方面还需迸一步改善,制定更适合本区域发展的发展战略,要想快速释放发展潜力同时不受政策太大影响,就必须把市场的作用放在第一位;在执行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政府引导,在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属于跟进型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推进市场化、实现产业调整和人力资源布局的科学的、理性的、有效政策的和措施的;同时加强老工业企业改制,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区域自身优势潜力的发挥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定会逐步与东部发达地区接轨,同西部一起形成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东部该地区多处于我国较为发达的长三角、31 硕士学位论文结论与政策建议珠三角已经环渤海湾经济区域,区域政策更加开放,经济基础较好,接受新事物的机会更多,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由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优秀人才在该区域聚集;同时在政策制度和需求环境方面都占有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东部地区在适当提高金融、商贸、服务业,还有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份额的同时,应该在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对中西部地区提供帮助,加强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在提高东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的同时提高缩小中西部之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最后,国家对区域统筹规划,使各区域经济协调、健康的发展。国家应该在加强产业调整、提升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文化等方面软件建设的投入,继续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大人力资源建设投入,动员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技能水平,改善企业的人员素质结构,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技术变革的要求,使教育在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善人才激励政策,逐步改善“孔雀东南飞"的现状;同时深化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发挥带头作用,帮助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各区域再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灵活方法,我国的区域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我国的区域差距才能越来越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2 硕士学位论文结束语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力求深入、细致、全面,但是由于能力有限,以及收集资料的难度,在完成文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1、在搜集数据时,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统计数据的连续性,本文在选取指标变量的时候,采用了1996年至2009年的数据。因为数据的区间有限所以没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的研究;2、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因素分析选取变量的时候,主观性比较强,仅从五个方面对影响区域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而对于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论文的完成过程很艰难,表现在:一、数据的转化比较麻烦,本文在计算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候,选取GDP及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如果直接用年鉴上的现价数据,则存在不可比性,因此在整理数据的时候,我请教了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拿到了现,价与可比价的换算系数,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将现价转化为可比价之后再进行计算。二、本文对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运用了截面与时间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即面板数据模型,因此所用的样本数据相当多,这就给数据的整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花费了很长时间来做这项工作。三、在选择研究方法的时候,查阅了很多书籍,偿试过很多方法,同时也请教了老师,对于某种方法的可行性不断的进行思考与测算。33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7~52[2]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3】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104【4】张凤喜,孙德忠.内蒙古12盟市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经济师,2008(4):72—75[5】金相郁.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72~78【6]Lorenz.M.O.MethodsofMeasuringtheConcentrationofWealth[J].Publications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V01.9,No.70(Jun.1905).209-219【7】Rao.VM.TwoDecompositionsofConcentrationRatio[J].Jouralof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Genral),V01.132,No.3(1969).[8】Cowell.EA.OnthestructureofAdditiveInequalityMeasures[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V01.47,No.3(Apr.,1980).21—3l[9]9孙雅静,张庆君冲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与收敛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税务与经济,2007,4:33~37[10】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l】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杨文举.中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3.【13】于成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多指标测试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23(7).【14】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李娜,基于Panel.data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2005.5.【16】易丹辉.《时间序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3.[17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18】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6:29—31.【19】李会宁.中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2:74—77.【20】杨文举.中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3.【21】金相郁.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22】颜蔚兰.广西经济发展区域差距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评估,统计与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决策,2007,13.[23】高王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权衡.制度转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一兼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制度根源,开发研究,1998,1.【26】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1:74-76[27】施琳.差异、差距与不平衡发展——兼论引起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8~61[28】宋德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数量经济技术研究,1998,3:49-52[29】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研究.经济研究,1992,l:9l~96[30】陈栋生,陈吉元.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152-158[3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04,3:4-8[3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存社,2006.‘[33】魏后凯,刘楷,周民良等.中国地区发展一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地理出版社,1997.一【34】孙海鸣,刘乃全.区域经济理论的历史回顾及其在20世纪中叶的发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4:62~65[35]朱栋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审视,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1:58~61[36】严汉平,白永秀.中国区域差异成因的文献综述,西北大学学报,2007,37(5):45-49一[37】左停,余蕾,齐顾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及其结构分析,农村经济,2006,2[38】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7,9.【39]Tsui,Kai-yuen.DecompositionofChina'sregionalinequalitie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V01.17,Issue3(Sep.,93).【40]Atkinson.A.OntheMeasurementofinequality[J].JournalofEconomicTheory,V01.2,Issue3,(Sep.,1970)..35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41】LeoSveikauskas.TheProduetivityofCitieS【J].TheQuarterlyJournalofEeonomies,1975,(89).[42】Carlino.ManufaeturingAgglomerationEeonomiesasRetumtoSeale:AproduetionFunetionApproaeh[J].PapersinRegionalSeienee,1982,(50):95—108.[43】YaoShujie.OnthedecompositionofGinicoefficientsbypopulationclassandincomesource:aspreadsheetapproachandapplication[J].AppliedEconomics,1999,31.[44】Fei.C.H,Ranis.G,Kuo.W.Y.GrowthandtheFamilyDistributionofIncomebyFactorComponent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01.92,No.1,(Feb.,1978).17—53.[45]Silber.J.FactorComponents,PopulationSubgroupsandtheComputationoftheGiniIndexoflnequality[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01.71,No.1(Feb一1989).【46]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年第五期:36.41【47]Mookherjee.D,Shorrocks.A.F.ADecompositionAnalysisoftheTrendinUKIncomelnequality[J].TheEconomicJournal,V01.92,No.368(Dec.,1982),PP.886—902[48]Silber.J.FactorComponents,PopulmionSubgroupsandtheComputatonoftheGiniIndexofInequality[J].The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01.71,No.1(Feb.,1989),PP.107-115[49]Bourguignon.EDecomposableIncomeInequalityMeasures[J].Econometrica,Vo1.47,No.4(Jul.,1979),PP.901-920[50]Cowell.F.A.OnthestructureofAdditiveInequalityMeasures[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V01.47,No.3(Apn,1980),PP.521-531[51]Shorrocks.A.ETheClassofAdditivelyDecomposableInequalityMeasures[J】.Econometrica,V01.48,No.3(Apr.,1980),PP.613—625【52]ShorrocksA.E,WanGuanghua.Spmialdecompositionofinequality[J].JournalofEconomicGeograhpy.Jan.2005,V01.5,Issue1,pp.59—81【53]Tsui,Kai—yuen.DecompositionofChina’Sregionalinequalities[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V01.17,Issue3(Sep.,93),PP.600-627[54]Rao.V.M.TwoDecompositionsofConcentrationRatio[J].JouralofRoyalStatisticalSociety.SeriesA(General),V01.132,No.3(1969),PP.418—425【55]Fei.C.H,Ranis.G,Kuo.W.Y.GrowthandtheFamilyDistributionofIncomebyFactorComponents[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01.92,No.1,(Feb.,19暑6 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78),PP.17。53【56]YaoShujie.OnthedecompositionofGinicoefficientsbypopulmionclassandincomesource:aspreadsheetapproachandapplication[J].AppliedEconomics,1999,31,PP.1249—1264【57]Dalton.H.TheMeasurementoftheInequalityofIncomes[J].TheEconomicJoumal,V01.30,No.I19(Sep.,1920),PP.348—361[58]Gini.C.MeasurementofInequalityofIncomes[J].TheEconomicJournal,V01.31,No.121(Mar.,1921),PP.124—126[59]Lorenz.M.O.MethodsofMeasuringtheConcentrationofWealth[J].PublicatiOIlS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V01.9,No.70(Jun.,1905),PP.209—219[60]Atkinson.A.OntheMeasurementofinequality[J].JournalofEconomicTheory,V01.2,Issue3,(Sep.,1970),PP.244-263 硕士学位论文附录l我国东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附录1我国东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0.339741+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北京重+O.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398292+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辽宁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一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37535+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山东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1.684206+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上海重+O.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29049+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天津重+O.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279310+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浙江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一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10537+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福建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一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268519+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广东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393317+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奉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河北重+O.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硕士学位论文附录l我国东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1.042656+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海南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O.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60995+0.1905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15465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江苏重+0.039133人均公路里程数-0.074887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704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硕士学位论文附录2我国中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0.286286+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黑龙江重+O.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O.281884+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吉林重+0.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145076+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江西重+0.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O.076531+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山西重+O.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O.290863+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安徽重+0.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O.204377+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河南重+0.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O.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034970+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湖南重+O.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83647+0.20176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O.153166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湖北重+0.213995人均公路里程数+0.30248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008192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硕士学位论文附录3我国西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0.103534+O.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O.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庆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O.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82608+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O.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四川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O.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08696+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O.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贵州重+O.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025805+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云南‘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O.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28933+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O.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西藏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198511+o.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陕西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0.173285+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甘肃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一O.199630+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青海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61322+O.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宁夏重+O.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O.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O.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41 硕士学位论文附录3我国西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0.370828+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内蒙古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48021+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新疆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191191+0.14127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131718本专科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比广西重+0.082009人均公路里程数+0.228054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0.048134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42 硕士学位论文致谢首先感谢导师易昆南教授,本论文是在他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得以顺利的完成。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导师培养我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使我受益终身。他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也将激励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主动的钻研、积极的奉献。其次,感谢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的所有老师,尤其是许青松教授、贺伟奇老师等在我硕士研究生期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第三,感谢李娜学姐在我硕士研究生期间对我学习上的帮助。感谢各位同学特别是蒋雯静、胡芳芳、孙文娟等所有研究生同学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感谢答辩秘书承担了繁琐的秘书工作。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对学业的大力支持及对我生活的无私的关爱,这些都是我能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43马姗姗2011年5月 硕士学位论文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易昆南,马姗姗.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已接受发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