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272447
大小:1.70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02
《必修一第四单元材料型选择题(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四单元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测试题11月29日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3.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4.此幅漫画反映了()A.列强瓜分中国B.清政府与列强相勾结C.日本妄图独占中国D.俄国势力强大5.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下列哪首诗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C.金田起事有义名,江山半壁不前行D.不信江南百万户,锄口只向陇头耕7.下图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A.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B.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C.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D.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8.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斗争性质是反帝反封建B、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9.“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10.下列属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的是A、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B、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C、代表先进中国人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D、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11.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的原因是()①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③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④洪仁玕与洪秀全政见的不同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12.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实有()①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②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马关条约》、“二十一条”、“三光政策”……③奇毒无比的“以华制华”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汪精卫……④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④③ D.②③④13.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印章中所提及的“特别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奇特的“国中之国”现象。如果究其源头,此规定最早当出自第7页共7页 A.《南京条约》附件B.《黄埔条约》C.《望厦条约》D.《天津条约》14.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的混乱B.国人反侵略的斗争高涨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D.英国人的法律意识淡薄1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16、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17、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辛亥革命正确的评价是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是彻底失败了 ②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来看,是失败了③给封建君主专制致命的一击,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是完全的胜利 ④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胜利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1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19.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20.“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21.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2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满汉官僚的矛盾C.义和团运动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23.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A.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利益B.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C.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窠臼D.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24、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25.《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A、1915年B、1917年 C、1920年D、1924年26.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第7页共7页 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义和团在破坏铁路和电线27.有关右图历史事件的评述,符合现代化史观的是A.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B.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的反应C.排外仇教(洋教)的暴民运动D.农民阶级反侵略的爱国运动28.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日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29.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校长:L·H·泰纳(Turner)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30.“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孟买棉纱质地优良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D.民族工业举步维艰31.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争议颇多的风云人物。某历史课题小组收集到的下列材料中,你认为最具有历史价值的一项是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B.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奇闻軼事C.有关李鸿章的历史学论著D.李鸿章部分奏折和书信影印件33.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34.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35.<<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A.同情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36.“街上到处是五花八门的广告。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文中描述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第7页共7页 A.北京B.西安C.南京D.天津37.1896年,英商在杭州合法设厂的依据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3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39.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中“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A.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B.国民大革命失败C.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D.维护民主共和体制40.近代中国曾经多次遭到日本的侵略,右图是中国人民抵制日货(“本店不进日货”)的宣传画,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是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41.晚清诗人张维屏有诗道:“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该诗记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4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43.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4.康有为:“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侫生心。陈涉輟耕于垄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接竿斩木,已可忧矣。……大借洋教,以举庶政。”此材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45.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依据其观点,可能会对1840~1912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①鸦片战争②太平天国运动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辛亥革命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③D.②④46.辛亥革命后,时人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A.政权被北洋军阀所篡取B.帝国主义玩弄两面手法,扼杀革命C.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D.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47.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B.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C.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社会性质、未完成革命任务D.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48.实现近代化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最初十年,中国人设计的最先进的近代化蓝图有 ①建立民族国家 ②议会制定宪法 ③国民选举总统 ④平均分配土地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49.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这段话的意思是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50.“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大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这主要说明①别国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复制和模仿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③中国不能向西方学习④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1.孟德斯鸠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为此,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主张。辛亥革命发生后,对这一思想主张进行了运用,下列文献中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告各友邦书》D.《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52.20世纪前期,中国某政府制定的国歌中有这样一段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该政府是指第7页共7页 A.湖北军政府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军阀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53.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54.马克思指出:“鸦片不曾产生催眠的作用,而倒产生了惊醒作用,历史的发展好像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可能把他们从原来的麻醉状态下唤醒似的。”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唤醒”主要是指A.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B.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鸦片战争期间的爱国军民抗击英军55.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A.文化大革命B.五四运动C.义和团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56.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①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②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③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④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7.“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2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封面【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伯渠【材料三】“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回答:(1)《天朝田亩制度》封面上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镌(镌,雕刻。这里指出版)”中的“癸好三年”是指哪一年?(1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2分)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试分析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2分)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1分)。(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3分)(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分)第7页共7页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2分)22、阅读下列材料:(12分)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请回答:(1)孙中山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他一生一次重大的政治举措,概括中国同盟会成立历史条件?(6分)(2)有人说,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1905年至1912年初为第一个时期;1912年至1922年为第二个时期;1923至1925年为第三个时期)。概括这三个时期民主斗争的主题并说明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大贡献。(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在革命尚未成功”的主要原因。(2分)(4)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完成孙中山未竟事业的重大事件。(2分)23、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13分)第7页共7页 图一:1839年图二:1911年图三:1937——1945年图四:1949年请回答:(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2)图二和图四的共同点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3)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种主题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请举出三个例子。(3分)(4)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第7页共7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