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

ID:32229799

大小:1.60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2-01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_第1页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_第2页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_第3页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_第4页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与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摘要CD20、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的共表达及意义研究生周建文导师孙慧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河南郑州450052摘要背景与目的B淋巴细胞肿瘤是一类主要为B淋巴细胞起源的恶性疾病,包括B-ALL、B-NHL及大多数的CLL等。其中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Iinageacutelymphocyticleukemia,B-ALL)是表达早期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儿童及成人恶性肿瘤中均较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是一种主要为B细胞起源的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恶性疾病,在欧美国家是最为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而在我国发病

2、率也逐年增加。B淋巴细胞肿瘤的肿瘤细胞膜表面可表达CD20、CD52,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和阿伦单抗(Alemtuzumab,ALM)是分别针对CD20与CD52的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较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毒、目标性强等优势,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B淋巴细胞肿瘤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中理想的治疗反应,尤其是单独应用利妥昔单抗或阿伦单抗治疗B淋巴细胞肿瘤时疗效有限,其机制可能与特异性亚克隆种群的存在及免疫下调有关。由于缺乏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区的特异性CD52(一)亚克隆种群的存在,在多数情况下发现当阿伦单抗有效地根除CD52(+)肿瘤细胞时,C

3、D52(一)亚克隆种群逃避了靶向治疗;同时,由于CD20(+)的肿瘤细胞对利妥昔单抗反应性表达下调,利妥昔单抗在杀灭细胞表面表达CD20的肿瘤细胞时同样显示出有限的治疗效应,其中一部分CD20(+)肿瘤细胞被清除,而另一部分细胞表面的CD20表达反应性下调或转化为CD20(一)的肿瘤细胞。Chu等和Alvaro—Naranjo等的研究证实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CD20(+)与CD20(一)的恶性B淋巴细胞为同一克隆起源;Davis等报道检测也表明初治时摘要CD20(+)与复发时CD20(一)肿瘤细胞的IgvH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regions,CDR)的

4、同源性为100%。值得关注的是,在体内单独应用阿伦单抗后出现的CD52(一)的淋巴细胞,是因为阿伦单抗在体内的存在提供了一种选择压力,使得本来数量极少的GPI基因突变的造血细胞获得了相对的“生长优势",逃避了靶向治疗的CD52(一)肿瘤细胞不仅没有受到抗体影响反而快速增殖。这是一种在医学界经常出现但我们却无法从其根本改变的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然而,国外研究也发现,缺乏GPI锚区的CD52(一)亚克隆细胞在体内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对利妥昔单抗表现出增强的敏感性;同时,阿伦单抗对那些因利妥昔单抗治疗而引起的细胞表面CD20反应性表达下调或转化为CD20(一)的肿瘤细胞亦有明显的杀伤、抑制作用。如

5、果细胞表面分化相关抗原CD20与CD52在B淋巴细胞表面可以共表达(即联合表达),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利妥昔单抗及阿伦单抗在治疗B淋巴细胞肿瘤的“互补作用机制91P9联合应用两种单克隆抗体,避免单独应用利妥昔单抗或阿伦单抗时出现的肿瘤细胞耐药机制,使二者在生物体内体现出完整有效的治疗效应。基于以上资料,我们提出在B淋巴细胞肿瘤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种单克隆抗体的治疗理论。本实验在于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研究B淋巴细胞肿瘤的肿瘤细胞表面分化相关抗原CD20、CD52的表达,观察CD20与CD52在B淋巴细胞肿瘤的肿瘤细胞表面共表达的水平,为在以后的临床中联合应用Ri

6、tuximab和Alemtuzumab两种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提供理论基础,为治疗B淋巴细胞肿瘤提供新的策略。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实验组:(1)初治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B-ALL)组:45例;男23例,女22例,中位年龄39(14-58)岁。(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组22例;男12例,女10例,中位年龄60(55—76)岁。正常对照组(contr01):10例骨髓象正常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或造血干细胞供者;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32(15-56岁)。所有研究对

7、象取自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或门诊病例。所有患者经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Ⅱ摘要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确诊。诊断标准参考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2实验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细胞CD20、CD52的表达水平。对研究对象行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液标本,应用膜抗体标记法,以CD20—FITC/CD52一PE/CD45一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