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

ID:32068933

大小:1.82 MB

页数:65页

时间:2019-01-31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_第1页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_第2页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_第3页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_第4页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中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本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论文成果归四川大学所有,特此声明。申请人:指导教师: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研究生:陈海玲导师:步宏教授指导小组成员

2、:魏兵讲师张红英副教授摘要[目的]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更新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neoplasms,IPNs)的定义和分类,如何应用新的形态学分类和诊断标准需要新的实践和进一步研究。同时,目前运用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免疫组化标记如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和calponin等肌上皮标记在IPNs谱系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组收集和总结了78例IPNs和10例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

3、epapillary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对IPNs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寻找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组织学指标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材料与方法]根据新版WHO乳腺乳头状肿瘤的组织学分类和诊断标准,同时参照Tavassoli提出的相关诊断标准,筛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1998年一2007年外检和会诊病理档案,由两位病理医师共同读片获得78例IPNs和10例IPC病例。总结各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和镜下病理学改变,并对74例IPNs和10例IPC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包

4、括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l4、CK5/6、CK34BE12)、肌上皮标记(sMAa、calponin和p63)、黏附分子CD44s、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增殖标记Ki67。同时对14例中央型乳头状肿瘤和9例周围型乳头状肿瘤进行弹性纤维染色。对55例有联系方式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l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结果]1、2、3、5、6、本研究包括中央型乳头状瘤22例,周围型乳头状瘤5例,混合型(中央型合并周围型)乳头状

5、瘤6例;非典型乳头状瘤3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3例;浸润性乳头状癌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9岁,多因乳头溢液或乳腺包块就诊。49例患者获得了随访结果,随访时间8—8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4.7个月。随访期内IPNs和IPC组患者同侧乳腺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4例乳头状瘤和2例非典型乳头状瘤患者对侧乳腺扪及包块或出现乳头溢液。中央型乳头状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导管壁和/或乳头轴心可出现透明变性,良性者常见导管壁假浸润现象。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体积较小,其周常常保留疏松黏液样的小叶间质并见受挤压的腺泡。弹性

6、纤维染色显示中央型乳头状肿瘤导管壁中存在弹性纤维,周围型者导管壁中缺乏弹性纤维。乳腺IPNs伴随的增生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I型增生类似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从普通型增生至原位癌);II型增生表现为复层化柱状细胞被覆清晰的树枝状乳头结构;两种增生模式可以伴随出现。浸润性乳头状癌的浸润性成分可以保留乳头状结构,亦可呈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改变。CKl4、CK5/6、CD44s在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癌和IPC中的表达有差异性(P

7、Kl4特异性最高;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时CK5/6敏感性最好,CKl4特异性、准确性最高:仅CK5/6对非典型乳头状瘤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鉴别有意义;CD44s对各组IPNs鉴别诊断的价值与CKl4相似。IPNs中标记肌上皮时calponin敏感性较好,p63特异性较高。导,四川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1、2、3、4、管内乳头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均有较高的ER、PR表达率。浸润性乳头状癌的Ki67平均阳性指数略高于导管内乳头状癌。新版WHO乳腺肿瘤分类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部分诊断标准尚需进一

8、步细化。将乳腺IPNs的增生模式划分为I型和II型有助于良恶性质的判定。肿瘤体积大小、导管壁和/或乳头轴心透明变性、假浸润现象、肿瘤周围是否保留疏松黏液样的小叶间质、有无受挤压的腺泡和弹性纤维染色等有助于鉴别中央型和周围型肿瘤。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l4、CK5/6)和黏附分子CD44s有助于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性乳头状瘤和IDPC的鉴别诊断。联合使用calponin和p63可提高肌上皮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PNs预后可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