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06543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20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作者:赖寒梅 文章来源:重庆四十二中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
2、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
3、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一、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
4、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
5、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
6、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 传统认为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同时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目的下,
7、更形成了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少数轻多数,重共性轻个性,甚至把学生当成物体。在这样的管理下,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是用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教学。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二者都是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认识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
8、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是被动学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目的也由知识的传递转向学生的发展,所以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渊博更为重要。 四、培养目标的转变 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